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8版:闽南文化 上一版   
下一篇

石狮彩扎的前世今生

在石狮市城乡各地,有一项民间艺术可谓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第3天、一个月、四个月直到满周岁、16周岁,乃至结婚、大寿等重要喜庆时节,传统的石狮家庭都要为这个值得庆贺之人宴请宾朋、置办酒席,而委托民间师傅为其制作几件洋溢着闽南情调的礼物,也是不可少的。这就是石狮彩扎。

石狮彩扎 传承千年

石狮彩扎,源远流长,至少可追溯到唐代。

在石狮市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坐上皇位后,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一天夜里,李世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些人争相向他讨求利益,有的希望提拔重用、升官晋爵,有的期待恩典赏赐、获取俸禄,有的祈求家庭幸福、永葆平安。在睡梦中,李世民一一答应了这些请求。第二天梦醒后,李世民把梦中之事说给臣僚听,臣僚建议他兑现梦中诺言以圆梦。于是,李世民下令征召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会聚到长安城,让他们施展各自技艺,制作出大量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其中一项用纸张、竹条等材料制作工艺品的技艺引得龙颜大悦,于是这项技艺便得到重视并迅速传播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技艺被称为“彩扎”。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石狮彩扎开始兴起,如今已传承了一千多年。

这个传说在石狮民间流传甚广,历代彩扎师傅和百姓口口相传,加之它与皇帝相关联,因此具有了颇多神秘色彩。它从一个角度说明,石狮彩扎的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彩扎技艺

寄寓吉祥

石狮彩扎植根于民间,服务于百姓,丰富的彩扎色彩及造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寄寓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待。石狮彩扎涉及面广,包罗万象,百姓人物、神仙佛像、动物植物、花鸟树木、山水楼阁、闽南古宅、各式洋楼等,世间万物皆可用彩扎来呈现。石狮彩扎的造型也极为丰富,花灯、宫灯、花船、彩车、彩鸟、纸马等,可谓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石狮彩扎制作讲究精工出细活,其步骤繁杂,主要包括备料、描绘、制作、拼接四个部分。民间艺人在动手制作彩扎之前,要先把充足的原材料准备好,这些材料有纸张、彩条、丝带、竹片、木材、丝绸、吊穗、铁丝、糨糊等。材料备好后,民间艺人开始在红、黄、绿等各色彩纸上绘画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种图案,趁着墨水尚未晾干的空当,民间艺人就开始步骤最为繁琐的纸扎制作了。这时候,民间艺人需要将竹片弯成圆圈状,折成方形或三角形,弯折好后用铁丝固定。再用手把糨糊抹到竹架上,抹的过程中须保持糨糊的厚薄均匀。糨糊抹好后,把要粘贴的彩纸折合到竹架上,靠糨糊的粘贴力把彩纸固定住。接着,民间艺人用一两寸长的纸绳把彩纸一圈一圈地绑好,使得彩纸既有里面糨糊的粘贴,又有外面纸绳的绑定,更为牢靠。把需要粘贴的彩纸都固定到竹架上之后,民间艺人要在彩扎上进行装饰,比如挂上几个吊穗,装上几条彩带,或装上彩灯。这些步骤完成后,民间艺人把整个彩扎作品整理好,使其整体显得协调、美观。这样整件彩扎作品就完成了。

一件彩扎制作经历这么多步骤,快的需要半小时、一小时完成,慢工细活的则需数日、数月方能完工。彩扎所采用的工艺多种多样,泥塑、彩绘等工艺也常常用到。

彩扎样式

不断创新

作为一门民间老手艺和传统绝活,石狮彩扎技艺在石狮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邱建生,锦尚镇厝上村人,石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石狮糊纸)代表性传承人。论起家族的彩扎传承,邱建生算是第三代传人。40年前,16岁的邱建生拜当地彩扎艺人、同村宗亲邱容宗为师学艺。师父要求很严,手把手地教,邱建生自小聪慧,加上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技艺。

石狮彩扎传承已久,目前仍以古法、手工制作,原汁原味地呈现古时候的彩扎色彩、样式与造型。近年来,石狮彩扎师傅根据当地人们的喜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彩扎作品上增加了诸多新的元素,比如有的在宫灯、花灯上用毛笔写上“福狮”“吉祥”“平安”“如意”等字样,有的把石狮的秀美山水风景描画在彩扎上,有的则把真实的人物形象、可爱的卡通造型绘画到作品上,使得石狮彩扎与现实生活贴得很近,富有新时代特色和气息。

如今的邱建生将石狮彩扎用心传承,不仅开办了彩扎、剪纸、书法等艺术培训,还把这些传统艺术带进校园,让石狮城乡的中小学生接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石狮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遍地开花、万代流传。

(尼松义 文/图)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