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9版:陶瓷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桃花纹杯中的惊蛰之美

■陕西西安 秦延安

惊蛰初始,桃花绽放。“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古人对惊蛰的认识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雍正黄地珐琅彩桃花纹杯(见图)便可窥一斑。作为清宫御用品,该杯从形制上就非同寻常。杯高4.5、口径7.4、足径2.8厘米,胎体轻薄,口沿外撇,盏腹弧形,圈足圆润,呈现一种高贵气质,加之杯身的黄色底色,充分彰显出皇家的非同寻常。杯内素光无纹饰,外部尽显豪华装饰。杯身的黄色底绘上,一侧绘有花色艳丽的桃树,中间交叉有两枝梨花。桃花鲜红开得正盛,梨花雪白,在赭色枝干、嫩绿花叶的衬托下,更显妖娆美丽,把惊蛰之后百花争艳万物争春的景致描摹得十足。杯上,图案色彩鲜艳,笔触细腻,绘画技法熟练,可见画家功力之深。杯上另一侧题有五言诗一句,“蜡珠攒作蒂”,该句出自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海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惊蛰桃李不言、风雷相搏的季候特点更加鲜明。诗句引首钤“佳丽”,句末钤“金成”“旭映”红彩篆体闲章。

因为珐琅彩是一种舶来品,康熙晚期才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创烧出专供帝后玩赏的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清宫造办处研制出珐琅料,并迅速发展,色种达20余类,比西方的还丰富。此杯集诗、书、画、印、瓷于一体,凝结了中国人勇于借鉴、敢于创新以及孜孜以求的艺术精神,它让人在赏杯中感受到另一个节气的美。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