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11版:书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亚明:留得残荷听雨声

亚明《残荷听雨》

萧平题跋

■江苏南京 周和生

作为著名画家,亚明先生并不忌讳来客求画,有时甚至倒贴裱费送画。20世纪80年代初,曾作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有“中国的保尔”之誉的吴运铎先生,慕名来沙砚居访亚,求其作画留念。亚二话不说,转身入内,取出一幅已裱好的山水立轴,双手持赠。吴走后,在座看客对亚说:“现作即可,何以精相赠?”亚答:“吴把一切都献给党了,我送幅好画又有何惜哉!”豪爽之情,溢于言表。

亚明(1924—2002),安徽合肥人,为新金陵画派成员之一。历任江苏省美术工作室主任、华东美协理事、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兼书记、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及江苏分会主席、香港《文汇报》“中国书画”版主编、南京大学艺术研究中心教授等。合肥建有亚明艺术馆、南京建有亚明纪念馆、苏州建有亚明壁画艺术馆。

亚很讨厌个别来人拐弯抹角,言不由衷,心存求画奢望,却张口虚晃一枪道:“亚老,我看您来了!”亚则将计就计说:“你看吧!看好了吧?请走吧!”弄得来人哭笑不得,进退维谷,只有说出登门实情。这时亚才会开心赞许:“有事说事,这说对了。”

亚本人亦有开口请名家题诗写字之雅举。那是1963年春日,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亚应邀出席。一天,邓拓先生到会作报告。邓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兼任华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会后,邓约请亚到其家中小叙。

在邓宅,邓取出新近集藏到的四件宋画与亚同赏,有李营邱《鹤林图》、苏东坡《竹石潇湘图》,《百子图》与《白鹰图》系无款之作。观毕,邓请亚作山水一幅。亚知邓崇尚传统,下笔便力偏古法,邓颔首赞曰:“好!颇有石涛之风。”

山水画就,亚取出事先备好的宣纸条幅,请邓作书一件。邓甚为豪放,说:“要写就写大幅的。”旋即在画案铺就四尺整纸一张,正欲落笔之际,不料亚却提出要求:“请邓公根据方才赏画之事,题诗一首。”

邓亚二人同属,但邓比亚大一轮。亚见邓提笔时,忽思及近人皆云邓博学多才,便不顾其年长位尊,心直口快提出欲得之书件内容。邓闻言道:“呀!你给我出难题了。”但见其略一沉吟,即书就七绝一首:“营邱雪景鹤林图,竹石潇湘拜老苏。尔我艺徒同欣赏,好凭创作不为奴。”诗后题记:“癸卯之春畅叙于北京即草。亚明同志留念。邓拓。”亚的“点菜”之举,不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诗书,也使文坛增添了一段分量颇重、不可多得的佳话。

“党政军民来来去去,三教九流进进出出。”此为亚老的自撰联句,是对其画室状况的生动写照。在这横披为“高朋满座”的环境中,笔者深知有求画愿望一定要像当年亚公在邓公面前一样,敢于开口抢先说出,否则将失去机会。有次请亚老作画,恰逢电影《创业》观后,笔者便说出片中台词“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喷油”,以增添求画的“分量”。不料亚公以“先扫地后绣花”之法作《残荷听雨》后,于款识中笔录此事:“留得残荷听雨声。和生小弟云,人无压力轻飘飘,此幅一压就出。乙丑秋月,写于南京悟园沙砚居,亚明。”画作钤印,除白文“亚明”、朱文“沙砚居”外,还有葫芦与铜钱两款花押印。在悟园时代,凡得意之作,亚老均会加盖此类印鉴。

先生原姓叶,名家炳,号敬植,“亚明”系参加革命后所用笔名。为何起此笔名?据说当时其年少好胜,心想凡事不争第一,也要居其次席,故曰“亚”;其又认为,做事先做人,做人要光明磊落,故曰“明”。人如其名,尤其为后起之笔名。从以上事例可看出,亚心胸豁达、乐观自信,性情豪爽开朗、率真脱俗。熟悉自己老师如此洒落秉性的萧平,以诗塘为此件题跋曰:“残荷听雨,何等萧瑟,何等洒落!诗洒落,画亦洒落,此即亚明先生之本色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