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6版:博物之窗 上一版 下一版  

探访世界首座南岛语族文化主题遗址公园

龟山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凤尾尊

单把杯

现场参观

陶杯

这些年,南岛语族学术研究备受关注。学界所说“南岛语族”,不是某个国家的单一民族,而是指所有说南岛语系的人类群体。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分之一以上的水域上散布着无数海岛,岛上生活着不同的族群,彼此也不来往,但他们不仅外形上极为相似,某些语言竟然也是相通的,很多词汇的发音和意思也几乎完全一致,包括他们的航海方式和能力,甚至所造出来的船都是一样的,语言学家把这样一个有着共同海洋文化和关系纽带的特殊群体称为南岛语族。据世界语言数据库统计,南岛语系包括1262种语言,全世界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约2.7亿,其分布地区东到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西到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北到夏威夷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南到新西兰,其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语言学研究表明,南岛语系是目前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也是世界上唯一分布在海岛上的语系。

南岛语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古老的谜团。“南岛语的发源地在台湾”曾是许多学者认同的观点。1964年,美国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张光直主持发掘台湾大坌坑新石器贝丘遗址,出土了大量粗绳纹陶,以及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镞、网坠和树皮布打棒,被确认为南岛语系祖先型文化,与台湾现存的少数民族有关。2012年,台湾考古学家陈仲玉在马祖列岛的亮岛发掘到人类遗骸后,委托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演化研究所进行测量,确认了7900年前的亮岛人是南岛语族的祖先。

平潭壳丘头遗址的发现,让南岛语族存在和海上迁徙的时间,向前推进了50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傅巧妹团队2020年5月在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研究论文,得出两个重大结论:一是首次证明中国南北方古人群早在9500年前就已经分化,差异很大;二是首次证明了“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及其毗邻地区,且首次明确将时间追溯到8400年前”。

平潭凭什么建设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平潭真的是南岛语族从大陆走向岛屿的第一块踏板?借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报纸副刊工作委员会、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组织的采风活动,我们走进壳丘头考古遗址公园,透过经纬交织的时空网眼,去窥视那个尘封已久的史前世界。

壳丘头遗址位于平潭综合实验区平原镇山显美村南垄自然村,是福建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周边分布着规模庞大的新石器至青铜时期的聚落遗址。以壳丘头为代表的“平潭史前遗址群”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壳丘头遗址是在1958年福建省文物普查过程当中发现的。1985年由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首次发掘,并根据遗存的文化内涵及特点命名为“壳丘头文化”,其年代被推定为距今6500~5500年,主要遗址包括平潭的壳丘头、南厝场,金门的富国墩及闽侯昙石山、溪头遗址下层的部分遗存。2004年,福建的博物院和夏威夷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开展“关于东南史前航海术和南岛语族”的课题研究,对壳丘头文化遗址进行了二次发掘,专家通过比较壳丘头遗址与大坌坑遗址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测年数据,提出壳丘头遗址早于绝大部分大坌坑文化遗址,进而推测“壳丘头文化可能是大坌坑文化的源头或源头之一,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是文化的传承关系”。202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组成联合发掘队,对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龟山遗址开展第三次考古发掘,北京联合大学朱松岭教授指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两岸自古以来就同属一个国家、两岸族群自古以来就同属于一个族群的客观事实。近年来,两岸相继发掘的文物鲜活地向世人昭示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深化中华文明的探源研究。

壳丘头遗址被大陆考古发掘认定为南岛语族的重要代表地。为探讨史前人类行为模式、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相互关系、台湾海峡两岸的区域文化交流和闽台文化关系等重大研究课题,201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院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联合共建的“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正式挂牌,这是大陆首个国际性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为加强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工作,打造国际旅游岛文化品牌,平潭以壳丘头考古遗址为核心,结合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打造世界首座南岛语族文化主题考古遗址公园。公园定位为壳丘头与南岛语族交汇的文化体验中心、力证南岛语族起源地的露天博物馆,包括公共服务与考古体验区、核心遗址展示区、南岛语族国际文化交流区、南岛语族民俗文化村落区、乡土文化展示区、公园预留区等六大区域。

平潭海坛海峡分布着众多的澳口、码头,是中小型船舶沿岸航行、寻澳避风、寄碇挽缆、淡水补给的“海上驿站”。由于该海域风浪较大、岛礁众多、海况复杂,千百年来有大量船舶难逃沉海厄运,包括“碗礁一号”“碗礁二号”“大练岛一号”等10处水下沉船遗址,在海坛海峡深处勾勒出一条历经千年、联系百窑的陶瓷外销路线,这些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证。

在平潭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博物馆内,“史前遗迹”展厅陈列着许多发掘于壳丘头遗址的文物,透过一件件朴拙、精巧的展品,远古人类的生活起居场景和古陶碎片像一幅幅久远而鲜活的画面,向世人展现它们一如往昔的模样;在“海丝遗珍”展厅,从平潭水域打捞出来的青花瓷让人叹为观止,这些色泽优雅、胎质匀实的景德镇外销瓷精品在海底沉睡了几百年,凝望它们惊艳的身姿,你能感受到历史的长风裹挟着异域风情扑面而来。

(闻钟)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