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日第十六个“世界孤独症日”到来之际,石狮启动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项目并开展相关主题的公益宣传。这一项目启动后,石狮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将面向辖区内常住0—6岁儿童开展初筛,居民可带孩子就近免费接受筛查。(详见3月31日《石狮融媒》公微)
孤独症也叫自闭症,完整的描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孤独症近年呈现多发态势。我国孤独症患者超1000万人,其中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7‰,约合每160名儿童中就有1人患病。据统计,全球大约有超7000万人正遭受孤独症的困扰,孤独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
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最新数据,美国的自闭症患病率约为1:36,这意味着大约有2.8%的美国儿童被诊断出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孤独症(自闭症)发病率统计数据会有所不同,但一个共识是,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病因不明,一般起病于3岁前,以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隘、行为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儿童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目前,儿童孤独症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不同程度地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
2022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的通知,要求各地为辖区内常住的6岁以下儿童提供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今年,包括泉州市在内的国内多地将儿童孤独症早期免费筛查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从政策层面体现了党委政府对孤独症群体的重视与关怀。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关键还在于家长重视。
2010年,中国第一部以孤独症为题材的电影《海洋天堂》上映,孤独症就被大众熟知。因此,2010年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关注孤独症的元年。然而,13年后的今天,家长和社会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还不足。一些儿童孤独症患儿家庭以及家长缺乏对儿童孤独症科学的认知,不能早期觉察儿童孤独症症状,错误地认为是“贵人语迟”“长大了自然就会好的”;有的患儿家长不愿承认自己的孩子是孤独症,担心影响就学就业,被社会歧视,或者寄希望于某种特效药或特殊治疗手段,对早筛早干预认识不足,配合程度低。上述这些表现,延误了儿童孤独症早期发现、尽早干预的最佳时机,对此,广大儿童家长应有清醒的认识,莫到发现,悔不当初。
此外,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机制不健全,筛查干预服务能力不足,这一问题也应引起关注。各地应按照国家卫健委上述《规范》,建立一支由儿童保健、发育行为、儿童精神、心理学、儿童康复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基层医疗队伍,为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提供更为专业、更为便捷的服务。
(吾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