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谢希德:中国“半导体破冰者”

引言

今年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点亮精神火炬”。为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石狮市科协将陆续整理推出多位石狮籍科学家敬业奉献、聚力科技攻关、勇于迎难而上解决难题的优秀事迹,展现科学大家风采,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回溯中国芯片的发展史,绕不过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半导体的教材——《半导体物理学》。1958年,这部在当时全世界都可称权威的芯片专著问世,成了中国芯“破冰”的教科书。

谢希德是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半导体“破冰者”,是享誉海内外的固体物理学家,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如同一位斗士,于满身病痛中在教育、科研领域奋斗了数十载,更为我国培养了宝贵的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1956年,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门化培训班在北京大学成立。两年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半导体专门人才300多名。半导体的种子从未名湖畔撒向大江南北,从实验室的单炉撒向工厂车间,近代物理学的这项最新成就,奇迹般地在我国广泛普及。

这个班,由北京大学的黄昆和复旦大学的谢希德共同主持,成为我国一大批半导体人才的发源地。经谢希德等一众老师培训的300多位学者,日后分别成为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企业工程师,在科研一线和生产一线,将半导体技术薪火相传,成为中国“芯”的第一批宝贵人才。

白天,谢希德不辞辛苦地从宿舍奔往教室;夜晚,她不知疲倦地翻译外国文献,起草讲稿,同教员们一道研究教学方案,辅导作业,还要抽出大量时间编写教材。1958年,《半导体物理学》问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半导体物理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必读的标准教材和基本参考书。

“本书中的绝大部分,只要有相当于一般理工科大学的基础,就可以阅读”“希望书的内容能比较全面,同时也希望避免讨论仅与理论基础和理论性研究有关的问题”“半导体物理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难免有最新的发展被遗漏,希望再版时补入”……

即使到现在翻看这本教材,也能感受到当年在创作书籍时两位大师凝结的心血。在中国半导体技术起步之际,他们已经关注到这一领域发展的两大关键性问题:为行业培育足够多的从业人才,以及兼顾理论研究和市场应用的生态建设。

1983年,谢希德开始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的眼光长远而犀利,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了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多个学院,将复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在改革开放后,为了搞好教学科研的开放与国际交流,谢希德亲自为出国留学的学生写推荐信。据不完全统计,在她担任校长的几年里,她平均三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打字机成了她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谢希德送出去的师生几乎在留学期满后都回到祖国,并成为学术界的中坚、国家的栋梁。

1999年12月的一天,当来自北方的寒流又一次袭向上海的时候,与疾病斗争了几十年的谢希德病情加重。一次次手术、化疗,令她受尽折磨,然而生命却在一次次砥砺中坚韧而发光。

她住院期间唯一的要求是要一部电话,让她接通便携电脑。因为腿不能弯曲,她只能站立工作。她每天接发很多电子邮件,处理大量的事务,直到发生急性心衰和呼吸衰竭,抢救之后,再也无法站起,才不得不停止工作。

“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科学工作者,只要心脏还在跳动,就要战斗,就要为党的科学事业奋斗不息。”这位石狮籍科学家、教育家,一生都在不断追寻探讨真理,为国家和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无论行至何方,都要踏出一条归国之路,在每一位学子心中,种下了创新和进取的种子。

(据新华社《忆中国“半导体破冰者”、首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报道整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