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2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王启明:我国半导体光电子事业“启明星”

王启明,1934年生,祖籍石狮市宝盖镇塘头村。他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磨难,吃过大众食堂的救济饭,尝遍了酸甜苦辣。王启明曾说,童年对他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塑造了他那坚韧不拔的性格,在苦难面前,承受不住的人也许会悲观厌世、放任自流,但他没有。这份成熟、坚韧不拔的性格与他日后在科研生涯里披荆斩棘、勇攀高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怀着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的目标和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天地,1952年,王启明在考大学时,选择了当时急需人才的理工专业,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物理系。大学期间,王启明学习十分刻苦,曾获得全校“学习积极分子”的荣誉称号。在大学校园里,王启明还遇到了卢鹤绂、谢希德等物理界前辈,还有方俊鑫这样的物理界拔尖人物,方俊鑫还是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1956年,在方俊鑫的指导下,王启明完成了有关半导体的毕业论文《CdS半导体气相反应材料生长研究》。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到复旦大学物色毕业生时,经方俊鑫推荐,王启明被直接分配到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室,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在半导体研究室,年轻的王启明对国产Ge原材料进行区熔物理提纯,在国内首次获得超纯Ge材料。1958年开始,他转入半导体材料参数与物理测试,主持建立了液氢室温15—300K变温霍尔(Hall)系数和电导率测量系统,还验证了“洪朝生效应”。

1960年,按照国家的部署,半导体研究室从物理研究所分出,成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启明成了这个研究所的第一批成员。在这里,他从一名实习研究员开始,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所所长。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题,收获了一个个科学奖项,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1986年,国家成立信息领域高科技专家委员会,王启明入选。他把这看作自己的“第二次创业”,希望把整个光电子领域真正带动起来。王启明提出要以光通信为主攻方向、以光互联和光计算为辅的光电子学研究路径。他力排众议,建立光电子工艺中心和光电子器件工程研究中心,奠定我国集成光电子事业的基础。在半导体领域,国内外专家均认为,王启明是中国信息光电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在不同阶段他都为中国光电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94年,已做了10年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的王启明任期将满,领导有意让他留任再干一届。当时他已年近花甲,考虑到领导班子急需年轻化,便婉言谢绝,决心“不带衣锦,解甲归田”。但他并未真正“归田”,而是回到科研一线继续耕耘,开始“第三次创业”。

这次,他没有继续研究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半导体激光器,而是选择了在当时学界尚不被认同的硅基光电子学,打算研制以硅为基底的激光器,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半导体研究所的一些科研人员对王启明此举十分不解,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去研究这个领域。但王启明认为,这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费困难、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他坚持不懈、一点点地推进工作。如今,硅基光电子学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光电子发展方向,各种研究工作正全面展开、遍地开花结果,王启明的战略眼光可见一斑。王启明还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他和他的团队还在河南仕佳光电子、泉州等地建立了院士工作站,直接指导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哪怕岁月匆匆易逝,哪怕早已年逾古稀,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总有用不完的干劲和激情。有时同事和他聊天,说起年龄和身体时,他常有一句话挂嘴边:“总以为自己还是中年骨干,还能再干10年。”(据中国科学报《王启明:我国半导体光电子事业的“启明星”》整理)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