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沿海行,68公里海岸线,串起了石狮旖旎的滨海风情,更积淀着浑厚的历史人文,描绘出人与自然、城乡与产业和谐共生之美。穿行其间,赏的是一隅景,品读的是一座城。
蓝天碧海、鸟群纷飞,“网红”打卡、客如云来,照见的是石狮坚守生态优先,推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长虹卧波、大船大港,舳舻千里、百舸争流,生动写照了这座滨海之城因海而生、向海而兴、逐梦深蓝的拼劲与豪情;昔日航标、今朝世遗,老城老街、无限乡愁,那是石狮站在保护历史遗存、守住文化根脉的高度,让拼搏图强、爱国爱乡、兼容并包的精神永续传承……
风光无限好,触景易生情。行走海岸线上,我们抚摸历史、珍视当下,也憧憬更美好的未来!
1.千年“海丝”路 续写新篇章
蚶江石湖半岛上,利用天然礁石建造、历经1300多年的林銮古渡,退潮时仍依稀可辨石坡上曾经凿出的石级阶梯和拴缆孔。自唐开元年间海商林銮在此建起码头,至宋元时期,这个曾经“东方第一大港”的门户,持续见证了当年“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和辉煌。
一公里开外的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饱经风霜900多年的六胜塔至今依然巍然屹立,看着山下的码头不停作业、泉州湾上船来船往。作为昔日的海上航标,六胜塔和林銮渡一样,见证了海上交通的盛极一时。
随着“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这两处古迹已成为文化遗产点走进历史。与此同时,新的篇章已经开启,一个现代化的石湖港正在兴起。搭乘“一带一路”春风,抢抓RCEP发展机遇,石狮主动融入“丝路海运”,建10万吨级大泊位、造大型集装箱船舶、开辟18条“海丝”航线,推动古港重振雄风、迈向“大港大船”新时代,续写着千年“海丝”路的辉煌。
2.耕海牧渔 勇闯天涯
靠海吃海。从最早的篾帆定置船到木帆定置船、木帆双拖船,一直到现在的机动渔船,形成了石狮别具特色的渔业文化。这些讨海生活方式和百年演变,都浓缩在鸿山的弘洋渔文化馆里。然而,正所谓“行船跑马三分命”,尤其在早年,石狮渔船都以木帆船为主,“讨海”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活。向海而生伴随的是无尽的磨砺,这也锻造了石狮人顽强、勇敢、爱拼的精神。
当然,因为早年土地贫瘠,许多乡民为了谋生,只能离乡背井下南洋。其间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透过宝盖山巅、同为世遗点的“姑嫂塔”的悲壮传奇即可见一斑。
然而,愈是艰险愈向前。无论是出门讨海还是出洋谋生,即使如今捕鱼作业方式更现代、乘船出海更安全,祖辈身上那份开拓打拼、逐梦深蓝的精神始终没变并传承至今。海洋文化与华侨文化的交相辉映,也让石狮的厚重人文更加精彩。
3.闽台对渡节 两岸一家亲
在蚶江镇锦江外线后垵澳段,有一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海上泼水节,也称闽台对渡文化节。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海上进行的泼水习俗,而其背后,则是两岸一家亲的生动写照。
据载,“海上泼水节”最早见于明代,盛行于清朝,是石狮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的文化产物。自2007年重启后,每逢端午节,两岸对渡的船只都要在蚶江海边追逐泼水,以这种欢快的方式互祝吉祥、交融情谊,并进行“王爷船”巡海,祈求平安兴旺。
“让人性重温旧梦,为心灵再度寻根”,这项民间交流活动,生动诠释着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因此,2008年起,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便将这项活动纳入国台办对台交流重点项目。2009年起,文化部也把闽台对渡文化节作为文化部重点支持项目,中央文明办列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2011年,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跨海拥抱环湾 区域协同发展
通路,让石狮从滨海走向亲海,是海岸带规划建设的重要抓手。68公里海岸线上,以国道G228为主线的沿海大通道,不仅密切了沿海五镇的联系,也成为石狮对外联通、融入泉州环湾同城发展的纽带。
把视野放大些,跳出石狮看石狮,助力拓展发展格局的,除了海边的路,还有跨海的桥。如果说泉州湾大桥于2015年5月12日启用后,让泉州环城高速公路闭合“成环”,加速了石狮拥抱泉州环湾发展的步伐,那么,作为福厦高铁重要组成的泉州湾跨海大桥,将随着高铁的通车,助力石狮融入泉州、福州、厦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5.永宁古卫城 浓浓家国情
行至红塔湾旅游路终段,不能不到永宁古卫城走走。
这座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的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抵御倭寇,朝廷在此设立卫城,以作泉南屏障,称“永宁卫”。鼎盛时期,曾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并称全国三大卫。此后,守家卫国,便成为这座卫城最深沉的演绎。明朝时期,名将俞大猷曾在此抗倭,卫城外的“镇海石”便是这段故事的一个见证;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其战船上也不乏永宁籍士兵的身影;革命年代,则有李子芳、董云阁年少放弃优裕生活投身革命,英勇无畏、以身许国。
而当年的卫城官兵来自全国各地,也让永宁古卫城形成了“十路九姓”“百家姓,万人烟”的和谐包容场景。因为厚重的历史积淀,在这座古卫城的每一处转角,都藏着值得品味的故事。
6.建设好生态 宜居美家园
许多观鸟爱好者爱到石狮来,因为在锦江外线,这里有着“鸟类天堂”之称的湿地生态公园,白鹤、彩鹮、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纷纷“造访”。其中,2020年11月,被称为鸟类“活化石”的白鹤首度造访石狮,使“白鹤不入闽”成为历史。
除此之外,“水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也几次在泉州湾石狮海域亮相;曾经光秃秃的古浮澳口大山屿如今已成“白鹭天堂”……这些都是石狮统筹做好海岸带开发和生态保护、打造宜居美丽家园的结果。
多年来,石狮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一以贯之“将整座城当作一个公园来打造”,在守好生态本底的基础上,系统推进海岸带环境整治、湿地保护、水系治理等工作,做好“生态+”文章,让更多“绿色福祉”造福于民。
7.筑巢引凤来 文旅更精彩
石狮海岸的美,每一段都有让人“打卡”的理由。随着这些年海岸带的保护性开发不断铺开,更多原来“藏在深闺”的滨海风光得以呈现给市民游客。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迷人的海岸资源禀赋,吸引了粉色“橘若”咖啡民宿、海洋世界、悠见·海屿营地、“问海”微度假、十里黄金海岸等项目纷纷落地石狮。建成或重新开放后,这些景点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既带来了可观的流量,也为石狮补齐旅游短板、打响“滨海游”拳头品牌有力赋能。一些景点周边的乡村紧抓机遇,同步推出相关民宿和停车场地配套,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载体。这些,也成为石狮爱海用海、持续打造文旅经济新增长极的新写照。
策划 胡毅杰 记者 康清辉 林智杰 颜华杰 李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