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泼水看云南,海上泼水看蚶江!
在福建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湾出海口处——
数百年前,当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的渔夫船民,互相泼出第一桶海水时,他们一定无法想象,正是因为他们,成就了闽南端午这世界唯一、石狮独有的海上泼水节。6月22日,第十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开幕,百舸汇聚、水花飞溅、你来我往……蚶江镇后垵澳海域再次沸腾起来。
今年6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第十五届海峡论坛致贺信中指出,我们将一如既往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持续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以文化为“舟”、以泼水为“桨”,两岸同胞同舟共渡,共同驶向美好的未来。
追根溯源,接续传承,我们不禁要问——
海水那么咸,为何要在海上泼水?
海岸线那么长,为何历史眷顾了蚶江?
1.“充满海味”的端午套餐
一说起蚶江海上泼水节,人们都会联想到云南傣族泼水节,虽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二者在内涵、时节、地点、形式等方面各有不同。那么,蚶江海上泼水节,又是怎样的景象?
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争相涌向蚶江后垵澳海域,参加海上泼水节活动。众船在海上布阵,一艘船就是一支战队,或一对一的对泼,或三四艘船的混战,还有海上的追逐战、游击战。人们用桶用盆,盛起海水,泼向对方船上的人,一时间水花四溅,分不清哪是人、哪是船,笑声、水声、喊声交织成一片,组合出独一无二的海上风景。烈日之下,船上的人被一桶海水从头泼到脚,酣畅淋漓,十分尽兴。这泼出的是吉祥水、幸福水,被泼到的海水越多,也意味着收到的祝福越多。
在网友“疯狂的土人”早年发布的一篇知乎文章中,有段描述颇有画面感:我美丽的新娘阿蓝,因为初来乍到没有经验,更多的是防守,结果一直被人泼!我干脆让她把水桶罩在头上以保护脸部,好好享受海水的洗礼和他人的祝福!泼水还真不是一项简单的活动!首先你要在摇摆的船上站稳脚跟,然后你才能装水,装完水,你还要找准目标,用力出击!这一连串的动作要一气呵成!
“王爷船”巡海、海上龙舟竞渡、“攻炮城”、海上捉鸭、两岸灯谜联猜、民俗踩街表演……蚶江海上泼水节系列活动还体现在“海陆两栖”,如同一道“充满海味”的端午套餐,蕴含闽南民间智慧,令人回味无穷——
一帆风顺通航路。这一天,人们将敬奉在“五王府”中的“金再兴”号拥迎到古渡口,举行“护航开航仪式”(俗称“放王爷船”),寓意自此一年内,“海神爷”会庇护海峡两岸对渡船只安然无恙。奇妙的是,这艘“王爷船”在特定的时辰、方位入海“出巡”,又能洄游到指定位置,这既是一种民间信仰,也体现了讨海人对潮汐、风向、岸线的熟稔于心。
海上龙舟来竞渡。有别于江河湖泊龙舟赛,海上龙舟竞渡受风浪影响,所制龙舟船身较短、船体较宽,以增加龙舟稳定性,所容纳划手数量也较常见龙舟赛要少些;除了与对手赛跑,还要与潮汐赛跑,只能在特定的时段内进行,预赛、决赛间隔较短,十分考验水手耐力。
还有海上捉鸭,十分考验捉鸭人的平衡能力,毫无疑问,这与讨海行船的要求直接相关。“攻炮城”活动,盛行于闽南地区。据传,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时,部将洪旭创作了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
此外,公背婆、踩高跷、嗦啰嗹、南音、拍胸舞、柴脚戏、火鼎公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弦管、什音、舞狮、腰鼓、歌仔戏、大摇人……群戏荟萃、精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
2.“百年修得同船渡”
早在唐代,蚶江已是“港红”,是古泉州港辉煌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唐代航海家林銮而命名、位于蚶江石湖的林銮渡距今千年;蚶江金钗山上的六胜塔,是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座灯塔。
而关于“蚶江海上泼水”的由来,则要从那方断成两截、失而复得、合二为一的“对渡碑”说起——
它的全称为《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记》,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所立,碑文竖排楷书一共14行566字,镌刻着距今239年前的闽台对渡历史。“对渡碑”上记载:“蚶江为泉州总口,与台湾之鹿仔港对渡……大小商渔,往来利涉,其视鹿仔港,直户庭耳……”
据考证,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在蚶江设立蚶江海防官署,统辖当时泉州一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的对台贸易,成为大陆对台通商的中心港口。同时,清政府正式诏设鹿仔港(鹿港)为正口。蚶江—鹿港对渡最为繁荣的时代开启,也使蚶江与鹿港的经贸、文化、人文交流进入全盛时期。“海接东南一夜舟”“一日买来彰化米”……一艘艘满载大米、鹿皮、蔗糖、木材、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鹿港起锚,驶向蚶江;而满载药材、瓷器、烟茶、工艺品的商船,从蚶江启航,一昼夜可直达鹿港,鹿港一时间赢得“繁华犹似小泉州”的美名。
19世纪末,蚶江与鹿港的对渡基本停止,两地间传统的海上贸易也成为历史,但它在两岸播下的血脉和文化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据考证,蚶江海上泼水习俗,始于明代,盛行于清,是石狮蚶江和台湾鹿港对渡的文化产物。石狮与鹿港,百里相望,百年对渡,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为蚶江海上泼水习俗的百年以续,带来“源源活水”。
闽南端午有“汲午时水”习俗,渔民要“洗船”“补灰”“画船”。随着四方船舶云集于当时作为两岸通航通商中心码头的蚶江,船工们冲洗船只、追逐泼水、驱热消暑,逐渐发展为竞舟泼水的独特风俗,寓意祈求吉祥、人与船共洗礼。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大海是沿海人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田地”,以海上泼水来传承习俗、庆祝节日,是最直接、最热烈的表达方式。
至今,海峡两岸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对渡泼水”民谣——《欢喜船入港》:“欢喜船入港,我君走船人,蚶江与鹿港,对渡来通航。海峡起风浪,隔岸等亲人,相思两地牵,盼君守空房。欢喜船入港,两岸心相同,盼君早归航,泼水喜团圆。”
3.鹿港乡亲一到“雨停了”
2007年的农历五月,石狮阴雨连绵,至五月初四,雨势仍未歇。
当天下午,石狮市在人民广场举行欢迎仪式,迎接由53位鹿港乡亲组成的首届台湾鹿港参访团。当鹿港乡亲走进广场,一直飘着雨的天空变得晴朗,雨也停了。闻知鹿港参访团团长姓蔡,名“雨亭”,时任石狮市科技文体旅游局局长吴泽荣脱口而出——“雨亭?真是雨亭来了,雨就停了!”
次日端午,晴空万里。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顺利举行,台湾鹿港参访团团长蔡雨亭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我是蔡雨亭,雨停了,连老天爷也为我们两岸对渡祝福啊!”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山高水长,阻不断两岸对渡深情——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时任蚶江文化站站长的林祖武先生继发现“对渡碑”等重要文物后,致力于抢救“海上泼水”这一传统独特的民俗活动。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解除实施38年之久的“戒严令”,台湾民众可赴大陆探亲。自此,海峡两岸民间往来不断加强。
1988年端午,蚶江鹿港对渡205周年纪念活动在蚶江古渡口举行,千鸽翔空、竞渡泼水、灯谜展猜……回大陆探亲的台湾乡亲参与盛会,感慨万千。1999年端午,石狮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和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赛”……
2007年,在石狮籍台胞王爱群、林清阔等人的热心奔波、牵线搭桥之下,由鹿港乡贤蔡崇熙穿针引线、破除坚冰,使鹿港的“航船”再一次“对渡”蚶江。当年端午,首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举行,蚶江鹿港两地乡亲紧紧握手、热情相拥,感动了所有人。
民俗与时代相牵,文化将两岸相连,闽台对渡朝花夕拾,带来的是血缘亲情的一次次聚首。从此,蚶江海上泼水节由民间自发正式走向政府主导,举办规模、两岸参与、经贸带动、文化延伸等诸多方面,一届超过一届。即使是三年疫情期间,石狮蚶江也通过“云端泼水”举办相关民俗活动。今年,海上泼水、海上捉鸭、“攻炮城”由原来的一天增加到三天。
今年端午,60多名台湾同胞组团参加第十七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祖籍石狮蚶江的台北私立华冈艺术学校参访团执行长蔡崇熙表示,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在两岸民间交流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两岸民众携手同心、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两岸群众合成一条心,创造美好的未来!”
4.“学不走”的海上泼水节
“有人来看海上泼水节的时候,说‘这个算什么,我们回去组织一下就海上泼水’。”在《石狮故事第四集:历史深处走来的节日》中,吴泽荣回忆,“我说,我认为你们不行,为什么?我们的海上泼水是一种自发的,到五月初五这一天,没有人去号召,它是自然而然的,村民们就自发出来泼水。”
海峡两岸独特的区域位置,数百年闽台对渡的历史沉淀,以及伴海而生的风俗、民情、技艺(尤以海上泼水习俗为最)等,都交集在蚶江后垵澳古渡这片海域,为区域文化的发展壮大注入无限的创造力、生命力和凝聚力,熔铸出以“闽台对渡文化”为内核,“蚶江海上泼水节”为外在,区别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树一帜的闽南端午“活态非遗”。
2008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将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纳入对台交流重点项目;2009年,文化部将其列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支持项目,中央文明办将其列入“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2011年,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地方特色民俗节庆”,“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上泼水节,对渡两岸情。诚如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所言,“蚶江与鹿港‘对渡’其实是‘共渡’。海峡两岸的人民,我们在共渡这一片海域,共度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感受中华民族积淀千百年的伟大精神和民族凝聚力。”“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认为,“即使别的地方学走了‘海上泼水’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也学不走其中的灵魂。”
■撰文 林恩炳
■图片 颜华杰 郭雅霞 王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