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心驰神往;这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多年精心浇灌的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正傲然绽放……
这里就是兴安岭上兴安盟。
7月8日至12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安岭上兴安盟”主题采访暨全国地市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大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举行。因为这一活动,本报记者走进了兴安盟。
7月9日,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采访团先后到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阿尔山市等地采访,深入了解兴安盟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建设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生动故事。
兴安盟: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西北部与蒙古国毗邻,东部、南部与黑龙江、吉林两省接壤。辖区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下辖6个旗(县、市),总人口162万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汉、蒙、满、朝鲜、回等41个民族相融相生,两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称号。
在伟大祖国的东北部,群山起伏的大兴安岭从东北向西南绵延1400公里,以兴安盟的洮儿河为界,分成南北两段。“兴安岭上兴安盟”成为镶嵌在祖国版图“金鸡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红色之城
第一站:乌兰浩特市
“乌兰浩特”系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有“草原延安”之称,是兴安盟委、行署所在地。全市总面积2353.5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人。
在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东侧,坐落着一栋二层青砖礼堂。礼堂前的牌楼上,“五一会址”4个大字熠熠生辉,向世人展示着这里的红色辉煌。1947年4月23日至30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座小礼堂隆重举行。同年5月1日,大会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史称“五一大会”。
“这里是我们内蒙古最神圣的地方——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诞生地……”讲解员生动地讲述着那段厚重的红色历史。大厅内,一段76年前的黑白纪录片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个真实的镜头、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展示着激动人心的历史画面:来自内蒙古各个地方的农牧民代表、妇女代表等参会人员赶着马车、骑着骆驼,准备好帐篷和干粮,行程几百公里来到这里参加“五一大会”。
走访中了解到,作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最早实践地、新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的诞生地,乌兰浩特市红色革命历史遗迹众多并保存完好。这里共有11处红色景区景点,其中以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旧址为核心,并称“一馆三址”,全年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达150万人次。
红色,是兴安盟历史长河中隽永的颜色。红色基因、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深植兴安大地的肌体,成为流淌在各族儿女血脉中的遗传因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动力。如今,关于民族团结的故事仍在继续。走进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就可切身体会。
三合村地处洮儿河、归流河、阿木古郎河三条河流汇集地,因而得名。如同水流汇聚,生活在三合村的汉族、朝鲜族、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回族6个民族村民相亲相敬、团结友善,生动、鲜活地践行了一个暖意融融的“合”字。
漫步在三合民俗风情步行街,白墙黛瓦的朝鲜族民居掩映在房前屋后绿树红花丛中,乡亲们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画面深深地烙在大家的脑海中。吸引大家的还有那一望无际的稻田。盛夏时节,三合村万亩稻田已经进入夏日最佳观赏期。微风轻拂,稻田荡起层层涟漪,穿行其中,绿意触手可及,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这里的大米远近闻名,这里的独特风情更是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民族团结、农业与文旅的融合,成为这个村落加速乡村振兴步伐的密码。
草原大爱
第二站:科右前旗
科右前旗行政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多人。
在乌兰毛都苏木玛拉沁乐园演艺厅内,一场由基层干部带来的情景剧正在上演。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上世纪60年代,一个重大决策在内蒙古自治区化成一场爱心接力行动——“三千孤儿入内蒙”。乌兰毛都苏木基层干部根据“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创作了团结大爱红色情景剧——《乌兰河畔的红树林》,再现了那个困难年代,内蒙古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政府收养的3000余名孤儿分批次接到草原,用博大的胸怀接纳3000余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的故事。这是爱的传递,更是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虽然不是专业演员,但乌兰毛都苏木基层干部将感人的故事生动再现,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不落泪。
草原大爱一直在传承。今天,在科右前旗乌兰毛都杭盖草原深处也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一支“骑兵队”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这就是刚从边境线上巡逻归来的科右前旗民兵骑兵连、守望草原巡防队。这是一群不穿军装却甘守边防、不是战士却一心守边的护边员队伍,他们被誉为“流动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
苏道牧场内,骑兵连队员吴苏道、白萨仁夫妇早就做好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媒体朋友的准备。多年来,这对自愿为祖国巡边护边的蒙古族夫妇一直保持着对远方来客最浓烈的热情。
几座“蒙古包”成为了牧民自发护边的“草原驿站”,每次队员们巡防归来,白萨仁都会为他们准备好热乎乎的饭菜。在空闲的时候,白萨仁还会骑上自家的马,陪着丈夫和巡防队员们一起巡边,在这里经常能看到夫妻巡边的动人画面。
“巡防时牧民们需要啥我们就给带啥,牧民见到我们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是牧民的后代、草原的孩子、党的子女,为祖国守边、护边是我们的义务和荣誉!”吴苏道夫妇真诚的话语让采访团十分动容。
绿水青山
第三站:阿尔山市
阿尔山,全称哈伦·阿尔山,系蒙古语,意为“热的圣水”。这座被称为“中国最小的城市”,其实辖区面积非常大,东西长142公里、南北长118公里,总面积7408.7平方公里。只不过,这里的总人口仅为6.8万人。
沿着G302国道一路向北,驶入阿尔山市境内。车窗外,山峦逶迤、林海连绵,漫山遍野的桦树、松树笔直挺拔,阿尔山的绿色让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阿尔山、驼峰岭天池、杜鹃湖、石塘林、三潭峡……这里的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神奇的矿泉、丰富的冰雪、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瑰丽的火山遗迹、丰沛的河流湖泊等等,堪称“林瀚、草丰、石绝、池奇、泉神、湖秀、雪美、水碧”。
“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阿尔山的旅游业一定会火起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阿尔山市考察时的盛赞,为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从当年起,阿尔山市借助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以及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探索山水变金银的转化之路,风风火火搞起生态旅游。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累计实施天保工程725万亩、人工造林106万亩、植树造林22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0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95%,生态产品总价值达1229.33亿元。同时,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色旅游线路和文旅产品。
阿尔山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如今,阿尔山旅游火起来了,也迈向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
在过去的十年里,阿尔山市实现了全年接待游客量从200万人次到峰值500余万人次的突破,旅游收入创造了由千万元到30余亿元的发展奇迹。
各族群众守护的“绿水青山”已成为“幸福靠山”。
□记者 林智杰 综合兴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