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 杨未君
我的藏扇多是由关注竹刻引起的。这是一把纸本成扇,竹制雕刻扇骨。扇面一面是吴观岱绘《苏子赤壁图》(图1),一面是嵇培书小楷《赤壁赋》(图2)。吴观岱绘《苏子赤壁图》款识为:苏长公游后第十四壬戌七月既望,补园张先生属。吴观岱补图。钤印:吴、观岱。为什么题为“补图”呢?这是因为求写不同的人书画扇的次序,按规矩是先求书法,再求绘画。嵇培书小楷《赤壁赋》落款为:补园先生方家教政。壬戌春三月,养庐嵇培。钤印:养之。扇骨为常熟花剑南刻,一面刻劼庵绘《桃源图》,取桃花源记文意;一面刻行书诗文,内容为李白《独酌》诗全文,由“春草如有意”句起至“悠悠非我心”句止,洋洋洒洒六十言,字字珠玑,笔笔不苟。竹刻落款为补园先生清玩,虞山剑南刊,刻阳文“华(花)”字印。
吴观岱(1862—1929),名宗泰,字念康,40岁后改字观岱;号觚庐、洁翁,晚号江南布衣。江苏无锡人。少时家贫,在酱酒店当学徒,以津贴购笔墨纸颜料,深夜学画。因性喜丹青、不愿久为学徒,后从潘昼堂画师学画,并得同乡廉泉帮助,偕去北京,结识京华名家,饱览历代名画,悉心揣摩,技艺大进。后由廉泉荐入清宫如意馆当供奉,临摹历代名人手笔,并为光绪帝绘刻本故事,声誉鹊起。常救济穷困画友,为人称道。曾在北京大学讲授画学,回无锡后,求画者纷至沓来,但他惜墨如金,不肯轻易下笔。得其画者,视为珍宝。人多以“江南老画师”称之。其工花卉,兼擅山水、人物。山水作品意境开阔,苍健浑朴,人物画生动,又精研书法。作水墨梅竹,以书体入画,别有意趣,曾被真赏斋印为信笺。有《觚庐画萃》行世。
嵇培(1874—?),字养之,号养庐,江苏常熟人。擅书法,尤以小楷受人称道。
扇骨的创作出自一对兄弟之手。花元(1898—1957),字劼庵,江苏常熟人,擅花鸟、草虫、人物,尤工界画,居上海,卖画为生。花剑南是其胞弟,擅刻竹。此扇骨的诗文书法、绘画应均为哥哥花劼庵亲笔作稿,由弟弟花剑南操刀刻竹。
关于这花氏兄弟资料很少,其艺事行迹几不为人所知。好在常熟著名书画家李猷(1913—1997)(字嘉有,晚号龙涧老人,书斋室名“红并楼”)有掌故文章提及这两位兄弟,使其不至被时光湮没。文章介绍说:常熟南市心有老店花天兴,出售帽子。入夏兼售折扇扇面,其少主人兄弟二人,皆有俊才。兄曰劼庵,擅花鸟及行书。花鸟虽不能大幅,但赋色明丽,气韵清雅。尝见其画黄月季、墨叶,极妍俏,书法小行楷亦极规矩,惜多棱角。其弟剑南亦擅书画,惟不示人,喜刻扇骨,能在十六方白竹扇骨上刻《滕王阁序》一篇,而字字结构精整,堪称难得,曾往观其工作,大致以一煤油灯放桌上,灯前立置一纸板,挖一豆大之穴,而其光适透至扇骨之上,故至为清晰而可奏刀,刻时每笔大约正反两刀,轻重粗细,神而明之,若刻山水花鸟人物,则随能应刀,刀无定法。最难还以刻篆隶为难,因皆藏锋,不露刀口也。曾见剑庵刻别人所写赵子昂作双行行书。其精美周到,大似明人文彭等刻石边款,殊可爱也。
此扇作于1922年,岁次壬戌。这一年,吴观岱60岁,嵇培48岁。这个壬戌,是苏轼游赤壁后“第十四壬戌七月既望”,壬戌年七月既望制《苏子赤壁图》扇以为纪念、玩赏,显然是“属意为之”。而这个“属意”,当是成扇主人“补园张先生”的创意。
上款张补园,就是苏州补园张履谦的后人张履谦。
苏州“补园张氏”始祖为张肇培(字厚甫)。其父原籍济南,擅制扇及书画,一日设扇摊于巡抚衙门附近,遭衙役欺凌,适被抚台撞见,呵退衙役,见其扇面书画秀雅,便出银资助,开设扇店。后逐渐发达,兼营百货、钱庄信汇以至盐场。分家析产时,厚甫分得连云港板浦附近的盐场,妻马氏为常州籍,遂辗转迁居苏州。厚甫次子履谦号月阶(1838—1915),在1877年以银6500两买下拙政园西部的汪姓宅园,将残破不堪的园第大加修葺,至1892年建成,改名补园。当时由临街住宅的备弄向北入园,山石扑面,长廊临水,缘溪而行,园景渐展。从园东墙波形水廊南端遥望笠亭及“与谁同坐轩”,宛似一把倒悬的大折扇,“与谁同坐轩”里的石台、石凳、挂灯及漏窗也都是扇形,又称扇亭。这是张履谦的精心设计,以不忘祖先由制扇起家。
补园的后人张岫云、张瑞云曾出版多种关于“补园”的书籍。
张岫云(张履谦五世孙)曾在《苏州日报》写文章《补园扇请》介绍说:“……少年时曾见祖父张紫东每年夏季都要晾扇防霉,藏有折扇几百把,品种繁多,有竹骨、牙骨、木骨……”
补园张先生在一个值得纪念的时日,延请堪称一时之选的书、画、刻几位艺人一起通力合作,共同玩出来一件文玩。展玩这把成扇,除了微风拂面的清凉功能外,我们感受到的,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旧时风月、一种别样清欢。先贤风雅,考究如是,收藏是一种学习,我们或许窥到古人玩物养志的趣味,见识古人的“文化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