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第10版:宝盖山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闽南中元节

郭芳读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在闽南地区,流传着“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的俚语。

早期闽南普渡日集中于七月十五这一天,后来因购买食品、雇请戏班均有不便。清朝乾隆年间,普渡日期由地方乡绅出面抽签决定。石狮各村庄都有了各自的普渡日,镇区统一在八月初三通街普渡,龟湖大普则是12年轮流一次。而农历“七月半”依然家家祭祖。

七月初一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起灯脚”,在家门口挂上一盏“普渡灯”。当日黄昏,人们在各自家门口摆上五味菜肴和酒饭做祭祀,又称“犒兵”。到了农历七月廿九,便要“倒灯脚”。

一个节日,一份怅惘。传统上,出外谋生的人在这一天,不论远近都要赶回家祭祖,献祭供品、焚香叩拜。许多“游子”拖家带口,携带鱼肉珍馐等祭品,回老家祭祖。存孝心,用好料,虔诚“款待”先祖和亡灵。与其说这是一场祭祀活动,不如说这是一场生死对话,和先人进行一场跨越阴阳的灵魂交流。一边焚香,一边汇报一年来的工作、家庭、生活情况,逐一问候着“那边”的亲人。心里默念:目前阳间一切安好,望祖先多多保佑。十年生死两茫茫,父母离世已经十几年,感念哺育之恩,重温血浓于水的情感,倾诉的话说不完……

红尘滚滚,日月穿梭。一个“缅怀先祖,珍惜当下”的特殊传统节日,一年年的轮回,一代代的传承。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光,日子过得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真切感受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父母的恩德永远牢记在心间,多想请父母举杯邀月来团圆。人生海海,不思量,自难忘,放不下的是扯不断的惦念。

生命的指针,永远倒不回昨天的轨迹;时间的河流,也没有办法掉头行驶。唯有珍惜时光,善待生命中所有的遇见。

人生几回伤往事,萋萋青草悲怆怀。指缝太瘦,人生苦短。这个世上,有一种幸福,叫“亲人在”;有一种满足叫“亲人爱”;有一种明白,除了生死“都是小事”。这是一个怀念的节日,也是一个感恩的节日,更是一个有爱的节日。虽路途遥远,人来人往,但因为有爱可忆可念,我们都不会孤单。点心灯一盏,焚心香一瓣,愿天上人间共安暖!

习俗是文化的传承。“百善孝为先”,中元节的那些故事和传说,饱含着人们“感恩、孝亲”精神的坚守,让人们慎终追远;发扬推己及人、救济众生的善举,换得世界清平。跳脱鬼神的角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实也是一种博爱和慈善。

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元节入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俗中提倡的那些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传承文化,促进邻里和谐,关爱弱势群体,和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

中元节,传承的是一份思念、一份亲情、一份孝义。我们怀念逝去的亲人,总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因社会发展、人口流动,如今提倡环保祭祀、文明祭祀、移风易俗、网上祭奠,这都是正确的打开方式。“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将温情化为追思,共同祈愿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