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31
第10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健康幸福之城

2018年底,石狮市医院搬迁到占地近300亩的新院区

石狮市中医院2021年3月开诊,弥补了石狮没有中医院这一空白

名医工作室源源不断落户石狮,群众“家门口”享名医资源

对外合作,向上借力, 石狮医疗学科建设 实现“弯道超车”

在石狮市卫健局指导下,“家庭医生”进校入企多点开花

石狮实现心电服务“村村通”, 为基层危重症患者 赢取最佳抢救时间

各镇(街道)成立卫生健康基金,社会尊医重卫蔚然成风

石狮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变迁,记录着一代代医务工作者的付出与贡献,也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福祉。

从早期群众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CT、核磁共振”;从背着药箱穿街走巷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条件简陋的村卫生室到现代化的“综合医院”……35年风雨兼程,我市卫生医疗事业根植民生,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完成了“从有到优”的福利进阶。特别是近年来,医疗卫生改革大踏步迈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市委、市政府施政的优先选项之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如今,在新征程上,我市继续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保基本、建高地、筑网底、强筋骨,全面实施“健康石狮”行动,一个高质量的“大卫生、大健康”新格局初步形成,汇聚起推动石狮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力量。

1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就医体验明显改善

新建、改建、扩容、改造……近年来,石狮一批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和民生补短板项目的相继投用,加快推进了医疗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也将优质医疗资源更大范围惠及群众。

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石狮市医院,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就诊环境已难说优越。经过数年谋划设计,2018年12月28日,石狮市医院(原石狮市华侨医院)经历“换装”升级,投资数亿元,建成目前的石狮市总医院。从数十张病床的艰难起步,到如今远期规划床位1500张,首期开放800张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石狮市总医院规模升级,一切都指向一个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舒心的诊疗环境。

在石狮市医院整体搬迁后,石狮随即盘活现有资源,将石狮市医院旧院址改造为石狮市中医院,弥补了石狮没有中医院这一空白,我市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也迎来了“春天”。

这之后,一系列改扩建工程的完工,又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就医环境和就医条件的改善:石狮市妇幼保健院新增保健大楼和业务楼,升级门诊楼,形成了旧院区以疾病人群为主,新院区以保健人群为主的就诊新格局,推动我市妇幼健康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凤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搬迁新址后,在就医环境、就诊流程、服务能力方面都有了新的改造与提升,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鸿山镇卫生院引入鸿山镇医养服务中心,既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也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实现慢病管理、康复锻炼、健康体检等一站式服务……

这既是对群众关切的回应,也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加快打造“健康石狮”交出了一份“优质答卷”。

2 医改勇涉“深水区” 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

过去,老百姓习惯用“看病难、看病贵”这六个字,来概括他们对就医问题的集体焦虑。

而近年来,在石狮市卫健局的推进下,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医共体”上联三甲下联乡村、越来越多“上级专家”来到家门口……石狮医改不断向“深水区”挺进,百姓就医领域“急难愁盼”陆续得到解决,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2012年,石狮市公立医院改革走出关键性的一步——取消药品加成,这在全省属于首吃螃蟹。此后,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局面逐步打破,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公立医院公益性逐步回归,当地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也得到初步缓解。

有了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联合体建设等一系列契合医改方向的举措作铺垫,2019年以来,石狮又大胆尝试,组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将市级医院、专科医院以及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整合,以此全面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看病更方便。

此后,“医共体”上联三甲、下联乡村,越来越多的上级“专家”来到家门口,实现了病人不动专家动。这既是解决看病难,也是解决看病贵,更好地让群众“看好病、少花钱、少跑腿”,切实减轻就医负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2年至今,石狮“医共体”已陆续与13家上级医院建立合作,与国内顶尖医疗团队和上级优质专科资源对接:如与上海长征医院、上海长海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上海儿童医院中心)、省立医院等合作,升级打造“闽南区域医疗工作站”2.0版;开设18个名医工作室,如省立医院薛芳沁胃肠外科、刘佳华妇科、方主亭血管与肿瘤介入科、柯俊危急重症科、邓万银消化内镜等名医工作室及上海长征医院梅长林肾内科、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名医工作室等国家级名医工作室,成立石狮市总医院肾脏病中心实验室,成为福建省首个县域泌尿系统疾病的专科临床研究中心。

专家团队纷纷下沉石狮,定期坐诊,在我市已有了较为固定的“粉丝群”。而通过深耕对外合作,向上借力,我市医疗学科建设也实现了“弯道超车”。

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医共体”改革在近年来有了更实质的进展,也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改革红利和民生实惠:通过“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石狮已基本实现“8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改革仍未止步。当前,石狮正以“医共体”建设为主体,以“智慧联合病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羽翼,形成“一体两翼”新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档升级,探索出新的改革之路。

3 “家庭医生”遍地开花 基层群众更有“医”靠

健康档案有人管理,健康生活有人提醒,健康咨询有人回应。这份便利,是这些年来,石狮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得益于“家庭医生签约”这一实践的遍地开花,基层群众更有“医”靠。

目前,石狮市总医院及9家基层分院的家庭医生团队,已经与312189位签约居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在引导下首选在基层就医。

令人振奋的是,2023年以来,“家庭医生”积极扩面,进企入校,更大范围惠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在石狮市卫健局指导下,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已陆续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拓展并延伸至学校、银行、大型企业、商超,通过夯实“家医签约在职员工”的常态化机制,优化重商、亲商、暖商的营商环境,构建起服务企事业单位发展的新格局。

签而有约,积极履约。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下沉企事业单位以来,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签约员工的健康档案,持续关心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如员工需要健康服务时,家庭医生既可以及时为其提供指导,也可以向上找准医生,实现简化程序,达到专病专治,极大方便群众就医需求。

考虑到不同签约人群的多元需求,各基层医疗机构因人制宜,根据各自服务对象的人群结构和具体情况,订制了具有个性化的特色家签增值服务包。如湖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银行职工工作特点,推出康复理疗服务卡以及康复科夜间门诊服务;祥芝镇卫生院则根据教师群体慢性咽炎、颈椎病、睡眠问题突出等现象,推出中医艾灸、拔罐、耳穴、刮痧、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针对学生及幼儿开展小儿推拿服务……如此一来,服务人群更加精准、服务内容不断延伸,有助于推动家庭医生特色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做精,提升签约对象的获得感,实现签而有约。

4 探索公益健康工程 “尊医重卫”蔚然成风

近年来,备受石狮市民关注的一项医疗福利在于,群众可在各镇卫生院、各村卫生所(室)随时进行心电图诊断。智慧型心电图机直接连接到石狮市总医院心电诊断中心,能对电学检测发现的危重症患者及时启动转诊救治流程。此举,可为危重症患者赢取最佳抢救时间。

最早实现该服务的是祥芝镇,由祥芝镇旅菲乡贤周亚鋆、周亚跃先生捐赠10台智慧型心电图机,使祥芝镇在全市率先实现心电服务“村村通”。

而全市所有行政村也仅用一个月,就实现了心电图机村卫生所(室)全覆盖——这一举措,在全省当属率先。

数据显示,自心电服务“村村通”运行以来,全市村级心电图机共筛查疑似病例1000余人次,转诊救治流程及时启动,600多名心脏异常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这也是石狮公益医疗卫生事蓬勃业发展的缩影。这些年,石狮市委、市政府将强基层作为补民生短板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石狮卫生健康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值得一提的是,石狮各镇(街道)也在探索自己的公益道路。

锦尚镇启动“1+N”卫生健康公益项目计划,探索“心电图机设备配置+彩机、扩大锦尚镇公共卫生服务享受人群范围、鼓励科研项目、引进人才”的“1+N”发展模式;永宁镇启动永宁镇卫生院、永宁村卫生所(室)“双提升”工程项目,鸿山镇启动全民健康造福工程。各镇(街道)乡贤也纷纷向所在辖区卫生健康基金捐出善款……

可以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石狮卫生健康事业已然掀开了新篇章,更走出了独特的“公益”道路。社会力量关注卫生健康、投身公益的热情也空前高涨,“尊医重卫”蔚然成风。

仅过去5年间,石狮市慈善总会就通过统筹支付与定向支付,向石狮医疗事业捐赠总金额达3622.84万元。

如今,政府、行业、企业和全社会相向而行,并肩努力,共同推动实现“服务追着百姓跑”的卫生健康公益格局,这也意味着,今后,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记者 谢艳 李荣鑫 通讯员 彭将颇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