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狮市融媒体中心校对室,有一名从事校对工作达20年之久的女校对员,她就是有着丰富校对经验的施秋凉。
“我原想着是到报社来当记者的,没承想后来竟然做了校对。”谈起自己的工作经历,施秋凉觉得她与校对工作有缘。那是20年前的2003年7月,大学毕业的施秋凉来到石狮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几个月的风里来雨里去,锻造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格。后来,由于报社校对工作缺人手,施秋凉服从安排,从记者转行做了校对。从2003年年底开始从事《石狮日报》校对工作算起,施秋凉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
20年的光阴仿佛弹指一挥间,许多往事都如过眼烟云,已经忘却了,但起初从事校对工作时所经历的一件事,却永远留在施秋凉的记忆中。那时候,她单纯地认为,做一名校对,只要会改错别字就行了,工作简单,没有压力。有一次,她负责校对的版面稿件中出现“安溪牛姆林”字样,单从字面上来看,这五个字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实际上安溪县没有牛姆林,牛姆林属于永春县,因此这五个字应改为“永春牛姆林”。刚入职校对不久的施秋凉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以致出现差错,按照报社规定,她受到罚款的处罚,并且名字上了“黑榜”。这件事对施秋凉的触动很大,自此以后她转变了对校对工作的认识,懂得了从事报纸校对,不能停留在仅会改错别字的层面,而要用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技能,努力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从服务的角度看,校对工作和编辑工作一样,都是为人作嫁衣,校对要耐得住寂寞,忘我工作,甘愿奉献。从记者的每一篇稿子进入编辑流程开始,一直到版面签付印乃至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印刷出来之时,其间都凝结着每一名校对工作者辛勤校对、默默付出的汗水。
校对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它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校对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而且需要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多面手”和“通才”。这是因为,记者所采写的稿件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校对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才能提高校对技能,从而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差错,不至于在问题和差错面前视而不见、无从下手。
施秋凉和校对室的同事们就是秉持这样的初心,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中锻造自己,不断成长,无怨无悔。施秋凉每个夜班基本上都要负责校对《石狮日报》的两个版面,最多时她一次校对13个版面,这么多版面有近10万字的内容,她需要从见报前日的9时开始校对,连续工作至见报日凌晨4时。忙完手头所有工作,看到自己经手的所有版面都签好付印,施秋凉才可以放心下班。下班路上看到环卫工人都忙完了他们的环境清扫工作,市场上的商贩也开始了摆摊,施秋凉虽然觉得自己的工作每每披星戴月、十分辛苦,但是心里是甜的,因为每天清晨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分发到全市各地,党和政府的政策信息能及时地传到千家万户,其中蕴含着她的一份辛劳。
除了校对《石狮日报》版面,施秋凉还轮值校对《东方收藏》杂志版面、编辑《石狮日报》与菲律宾《联合日报》合作推出的石狮新闻版。无论从事校对还是编辑工作,她都愿意较真,有时为了一个字、一个词的用法,她能和记者、编辑讨论一番,甚至争得脸红脖子粗,直至解决问题。
从事校对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施秋凉说,校对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从事这项工作必须认真再认真。从大的方面讲,要有责任心,胸怀大局意识,当好文字安全的“守门员”、报纸出版的“把关者”;从小的角度讲,从事校对工作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眼睛看到文字差错,要及时改正,并借助字典、辞典、网络等工具和渠道予以核实,通过认真思考、深入分析,使得所校对文稿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记者 尼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