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04版:民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公共服务载体“建好”更要“用好”

时评

日前,鸿山镇五彩街区“党建+”邻里中心的“暖心驿站”收到一封来自山东公安的感谢信,感谢站里提供的充电插口等便民设施,顺利给一名证人紧急做好了笔录。小小的驿站,大大的能量。虽是一张桌椅、一个充电口,举手之劳却帮人于紧急,不负“暖心驿站”设立的初衷。

近两年来,立足做好环卫工人、快递小哥、送餐员、保安员等新就业形态户外劳动者服务工作,结合“党建+”邻里中心建设,石狮打造了10余个“暖心驿站”,并结合上述人群实际需求,配备了休息桌椅、雨具、工具箱、急救药箱、微波炉等设施,提供Wi-fi连网、手机充电等免费服务,方便广大户外劳动者歇脚解渴、纳凉避雨、应急充电。

应该说,这样的初衷是好的,相关服务配套的设置也很人性化。笔者接触到一些环卫工人,确实在这些“暖心驿站”里享受到便利。当然,这并不是全部。在日常随机走访中,笔者看到一些点位相对乏人问津,以至于这里的设备被束之高阁、沦为摆设。如何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实现建得其所、人愿意来、发挥长效,是包括这些“暖心驿站”在内的许多公共服务平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聚焦“为谁而建”,首先要考虑的是科学选址问题,这也直接关乎相关服务载体建好后,相关群体能否便捷享受服务。譬如环卫工等户外劳动者,就应该根据其工作特性,秉持“能少走路就少走路”原则,选择临街靠路、人员相对集中、在其工作范围附近的场所布设点位,方便他们累了就近可以歇歇脚、喝口水。同时,要多渠道加大力度广而告之,让相关群体知道何处设有服务点,确保建得其所。

聚焦“需要什么”,摸清摸准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功能板块和服务项目、有的放矢配备相关设施,这直接关乎相关服务载体建成后“有没有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目的在于能用、好用,并不一定非要新建场所。相反,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利用或整合已有资源,因“需”配置、完善、及时补充相关服务设施,真正让有需求者从中受益。

聚焦“常态运转”,既要加大政策扶持,也应有效汇聚资源,确保相关服务载体建好后有人打理、长期运转。打造公共服务载体,出发点在于惠民、实用,以此展现城市温度、“润滑”社会治理。因此,相关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并注重发动和整合爱心商家、志愿力量、社会组织等多元有为资源,统筹做好资金保障、理顺运行机制、做好日常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相关公共服务载体不沦为形象工程,而是长期开门、群众愿去。同时,要尽量降低进入“门槛”,增强日常引导和服务能力,切实增强相关服务群体的获得感。

(康清辉)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