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05版:精品赏析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文物中的清廉之意

图1 元代铜权

图2 晚清民国圆柱形瓷帽筒

■山东 李绘锦 葛海洋

“清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中蕴藏的清廉风骨、清廉符号,多角度诠释了清廉文化,传递清正廉洁主旋律,弘扬崇廉尚洁的价值理念。

元代铜权(图1),方钮方孔,权身为圆形,丰肩,束腰,下部为圆形底座。正面阴刻铭文“下二”两字,高10.5厘米,重400克。

铜权,相当于现在的秤砣。权,即秤锤,又叫秤铊,与衡(秤杆)相佐,也就是称重量之用,名曰衡器。在古代,权的材质多种多样,基本上为铜、铁、瓷、石等,因为铜、铁铸造费用高,且易被盐腐蚀而不准,故用石头制之,所以除了铜权、铁权之外还有石权,且在民间较为普遍。民间自古便有“天地之间有杆秤”“人心如秤,秤称人心”的说法,铁权这一用途充分展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其蕴含的“秉公用权”之意也镌刻在国人心中。

“权”,并非一般意义上交易称重的秤砣,而是由官府监制,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器,是专门用来校正、核准衡器的,所以也被古人赋予“权力”“权衡”“权变”等更为丰富的内涵,其作用也从测量轻重引申为权衡利害得失,维护公正廉明。古代县衙里的官员将石权高悬于大堂之上,一来警示自己要按圣旨运用权力,二来告诫身边官员要用好手中权力,提醒自己断案要做到是非分明。

晚清民国圆柱形瓷帽筒(图2),纹饰题材主要为人物、花鸟。粉彩人物故事瓷帽筒,通景描绘人物战马纹饰,釉质莹润、色彩厚重、画技醇熟;花鸟帽筒色彩浓淡相间、构图疏密有致,画面栩栩如生。

“帽筒”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兴盛于上世纪前半叶。帽子自古就是文明礼仪的象征,人们用“冠带之风”形容文明开化、温文儒雅的社会风气。到了清代,帽子被赋予更多的社会意义,人们以顶戴花翎指代功名官身。因此,致仕之人格外爱惜、珍重官帽,等候上朝的间歇,下朝归家之际,将顶戴花翎挂置起来,以取“冠不落地”的好彩头。高高的帽筒,正好托举起帽身,让花翎自然舒展,保证官帽不走形。官帽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这是封建时代官僚阶级的标配。

官帽筒,体现了古代官员对官帽的敬重和珍视,也警醒官员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的权力。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