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06版:陶瓷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汉代“撸串”的陶烧烤炉

图1 汉釉陶烧烤炉

图2 汉代复釉陶烧烤炉

图3 东汉绿釉陶烤炉

图4 汉代陶炙炉

■广东广州 彭霞

烧烤,是人类最早发明的美食之一。史前人类使用火的历史有上百万年,而用烧烤的方式加工食物是古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标志。考古学家在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许多烧烤遗留的动物骨头。大约60万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生活的北京猿人已开始吃烧烤;30万年前的襄汾丁村遗址群,专家通过对出土的动物化石、炭屑、红烧土块进行分析,认为这是古人野炊进食之处,其中就有“烧烤”;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贵州贵安招果洞遗址内,也发现了古人类万年前烧烤“撸串”的证据。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出土陶制的烧烤架。

在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嘉兴马家浜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陶制长条形烧火架——炉箅,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它与今天的烧烤架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烧烤架的“鼻祖”,这说明最晚至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们就可能练摊“烧烤”。此外,6000多年前的赤湾沙丘遗址出土了两件有特色的陶制炉箪,一个是网状,一个是叶脉状,都是高温烧制,可用来烧烤食物。商周时期,人们把烤肉叫作“炙”,《礼记》记载:“炙,贯之火上也。”也就是将肉贯穿起来置于火上烧烤,此时烧烤已是贵族圈中的一道美食。像后世的“脍炙人口”、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等词句都是与烤肉串紧密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烧烤不但是祭祀的供品,也是贵族阶层的专享。战国早期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烤器,说明当时烧烤是王侯享用的高级料理。秦汉时,烧烤开始流行。到了汉代,烧烤撸串已成为贵族不可或缺的美食,汉代刘歆著《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常以烧烤鹿肝生肚下酒”,可见没有什么是一顿撸串解决不了的,西汉昭帝还举办过“烧烤节”。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烧烤是出现较多的烹饪方式。辛追墓中云纹漆案出土时,案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用竹签穿着牛羊猪骨残骸的烤串。墓中还出土了辛追家的食谱竹简,并出现了牛炙、牛劦炙、烤牛乘、豕炙、鹿炙、炙鸡、串烤鲫鱼等种类繁多的烧烤食物。“灵魂三件套,烤炉很重要”,古代烤肉串风靡一时,出土的实物烤炉更是材质多样,有铁炉、铜炉以及陶炉等,这里仅介绍几件汉代的陶烧烤炉。

这件汉釉陶烧烤炉(图1),2004年3月14日出土于连东电解锌工地M7,现藏于济源博物馆。其炉身呈长方形,宽平沿,平底,底有四条长方形漏孔,四柱形炉足,炉身两端有两个拱形耳,炉身沿上并列两排长条形烤棒,烤棒上放置已加工过的鹌鹑和鱼。

而这件汉代复釉陶烧烤炉(图2),是2003年4月20日沁北电厂工地出土的,现藏于济源博物馆。其炉身呈长方形,宽平沿,腹下收,炉身两侧和炉底均有几道长方形漏孔,两端有对称的绳纹拱形耳,炉底四角有四个对称的兽形足,炉沿并排放着两个长方形烤棒,分别放置四个、五个无翅蝉。蝉与烤棒、耳施褐釉,其余施绿釉。蝉不但是汉代烧烤的食物,古人也以蝉的羽化寄托死者能重生的寓意。

陕西历史博物馆则藏有一架东汉绿釉陶烤炉(图3),为一件随葬的冥器。这件烤炉长方形,施绿釉,方折沿,烤炉底有漏灰孔,四个底足为熊饰,和现代的烧烤炉外形差不多。烤炉口沿置两枚扦子,每个扦子上分别串了四只蝉。且文献记录可供烧烤的动物不仅有鹌鹑、鱼、蝉,还有牛、犬、鹿、鸡等。

另外,南阳市博物馆还藏有一件汉代陶炙炉(图4)。我国烹饪历史悠久,史前时期的先人就已用陶鬲、陶甑、陶釜等器具蒸煮食物,肉食一般是在火上直接烧烤。到秦汉时期,传统的烹饪法大都已出现,主要的烹饪方法有炙法、炮法、煎法、熬法、蒸法、脍法、腊法等。《释名释饮食》:“炙,炙也。炙于火上也。”《说文解字》:“炙,炙肉也。从肉在火上。”这说明“炙”是用物将肉串好,再置于火上烤的一种烹饪方法。从文献记载可见,汉代前后,我国人民食用烤肉已相当普遍,从《齐民要术》中还可知许多烤肉品种及具体的烤制方法。而炙炉,即烧烤炉,文献中所述将肉串好置于其上烧烤的工具。此炙炉为长方形,四足,底部与炉壁上有镂空,与现在的炭烧烤炉无较大差别。

到了元代,烧烤更是地位非凡。朝廷所举行的盛宴上,一般都会出现烤全羊,这道菜也是当时民间宴席头盘的必选项。明清时期,烧烤继续出现于宫廷菜中,在清朝宫廷最高规格的宫廷盛宴“满汉全席”中烧烤更是常见。几千人同时参加的“千叟宴”里,御膳烤鸡和烤鱼可谓水路并举。由此可见,烧烤是华夏最古老、最悠久的烹饪方式之一。而当我们欣赏以上汉代陶烧烤炉时,仿佛能“穿越”千年时空,感受那股热腾腾的烟火气。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