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上海博物馆举办张宗宪文物捐赠仪式。据悉,张宗宪此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铜胎掐丝珐琅器32套共46件。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金属胎珐琅器的两大品类之一(另一大类为画珐琅),其制法是将各色珐琅料填施于用铜丝盘出的花纹框格内,再焊接在铜质胎体上,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序成器。掐丝珐琅工艺大约是在十三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此后发展为明清宫廷工艺品的典型代表品种,并在清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在古代主要由宫廷制作和组织生产,供皇室享用。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景泰蓝”一词即较早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宫内务府设有造办处,初期置于皇宫内廷养心殿,负责制作供皇家使用及陈设的各色器物,珐琅作是下设作坊之一。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得到空前发展,当时除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外,还有广州、扬州、九江等重要生产基地,制品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
张宗宪,籍贯江苏常州,1927年出生于上海。祖父张楫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经营“聚珍斋”,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玩商号。张宗宪自上世纪50年代在香港创办“永元行”以来,以其传奇经历成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在中国及世界古代艺术品收藏界和拍卖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更助力推动香港成为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
张宗宪是当今世界上收藏明清宫廷掐丝珐琅器的重要私人藏家。此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这批珐琅器,不乏可供多角度研究、展览的精品佳作。其中包括明早期掐丝珐琅觚一件,为仿青铜觚造型,花形饱满,胎体厚重,釉质纯正,具有早期掐丝珐琅器的特色。清乾隆掐丝珐琅蝴蝶纹屏风(一对),此对屏风掐丝均匀流畅,釉质纯净,纹饰秀雅脱俗,为乾隆时期珐琅器的典型作品。另有一对体量硕大的清乾隆掐丝珐琅花鸟纹象足熏炉,纹饰与宫廷器物相异,具有地方特色,为扬州制品,是目前所知,存世掐丝珐琅熏炉中最大的一对,颇为珍贵。
张宗宪所捐赠的珐琅器中精品多,不乏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珐琅作的作品,充分展示了清代宫廷珐琅器的华贵风格;数量多,制作年代跨度较大,较全面展现了掐丝珐琅的历史与发展过程;器型多,包括陈设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多种器类。(记者 王国良)
本版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