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
第10版:艺坛走笔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观山李氏民居:闽南建筑典范

李功藏番仔搂

木雕

■福建泉州 蔡永怀

“有山腰富,没山腰厝”这是形容山腰村大厝的俗语,山腰村(现改为观山村)位于南安眉山乡,山体绵延起伏状如“眉毛”,因而得名。功藏厝亦称“池塘湖大厝”,1890年李功藏衣锦还乡,兴建此大厝,历经5年竣工,五开间,两进,双护龙,山川顶,飞檐翘脊,穿斗式木构架。立面上堵为红砖,下堵以绿辉石、白石垒砌而成,吊筒、托木、雀替饰龙凤、花卉,花虫鱼鸟、鱼虾海鲜点缀其间,大厅高悬“选元”“选魁”“观察”匾额,隔屏上书名家书文,建筑面积530平方米。

“池塘湖番仔楼”简称番仔楼,大厝独立于山坡之上,由主楼和副楼组成,均为两层,主楼呈四方体,上下绕以一圈廊道,一层廊柱下半体立方形石柱,上半部由红砖砌成,柱子之间由拱券相连,一层门框由绿辉石构成,圆形门楣饰镂空石雕。二楼大门门楣上书“为高必因”,取自《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大厝建于高台之上,登高远望,村庄景象尽收眼底。大厅主屏摆放先人遗像,地面由六角红砖铺成,卧室里摆放着老式“眠床”、桌柜,地面铺花砖,配木制天花板,二楼房间由木扇隔成,屋顶为四向倒水体。副楼已部分倒塌,木构配多种木雕花饰。前有长方形石埕,用三级石阶与主厝相连,石阶饰花雕。大厝共有五十六个拱券,形成一排圆弧形,红白相间与直线构成视觉上的美感,三十多根石柱,两百多块石板,占地约一亩,建筑面积816平方米。清光绪己亥年(1899)奠基,宣统元年(1909)落成。据李氏后人介绍,李功藏旅居印尼,娶当地女子为妻,为带爱妻回乡,特意仿印尼风格建了这一番仔楼,这里原为山体滑坡地带,主人在山体建四层挡土墙,填土经筛选再夯实,经一百多年仍坚固如初。石材选用“后垅”优质白石,石柱每根重达千斤,由14个壮汉从山下抬上山,蜿蜒的山路长达十里,要用两天时间才能到达工地,木材取自溪湖头深山老林,红砖由泉州西门砖窑特制,墙体用红糖石灰黏合,番仔楼由泉州建筑大师和印尼建筑师联合设计,工程浩大,历时十年才完工,一时成为山村里的地标性建筑。

成器楼亦称“产乾头新厝”“池塘湖新厝”,为李功藏长子李成器家居,建于1936年,五开间,两进,双护龙,山川顶,飞檐翘脊,大厝前置一大石埕,围墙高0.5米,登上三级台阶上主厝,石阶作螭虎脚,门楣上书“紫气凌云”,大门楹联“古寨青岗浮玳瑁,名丘朱柱响琵琶”“万仞青峰蜚蔗尾,一泓绿水注龙潭”,塌寿堵上嵌举人曾遒、苏镜潭的书题,侧门堵配状元吴鲁的书法。

观山李氏民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以闽南建筑为主色调,融入西洋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群位于观山幕寨山麓。其集文化与艺术于一体,是研究闽南文化及建筑的典范。

李功藏(1860—1928),讳耀垣,字功藏,号紫亭。出生于南安廿四五都山腰村(现观山村),曾祖李宜右,祖父李和雍为村里的顶新厝份,父亲李廷芬早年下南洋,乐善好施,曾捐建丰州书院。兄弟七人,功藏排行老二,上过私塾,十多岁跟随父亲到印尼,先辈在荷兰殖民地经商,功藏“精勤过人”,具有经商头脑,在他的努力下,家族生意大发展,增办“德和”商号,家族资本雄厚,信誉良好,李家成为当地华侨领袖。清光绪年间福建铁路总办陈宝琛,要在福建创建铁路,到印尼募股,华侨都持观望态度,认购者寥寥无几,功藏认为这是实业兴邦之举,又是家乡的第一条铁路,利用自己在商界的影响,晓以大义,带头认购,在他的带领下华侨纷纷投资买股,“遂多至钜万”。他还投资中南银行、泉安汽车公司、厦门自来水厂、泉州电灯公司、雪峰农场、眉峰茶场。李功藏一生生活俭朴,但热心公益,因“输财急公”,被诰封为中宪大夫。曾参与创办金山学堂、金淘学堂。泉州府文庙历经沧桑,虽历有修缮,但仍然破败不堪,濒临倒塌,当局发动社会捐款修缮,时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认捐者甚少,功藏认为文庙是泉州的文脉,是古城文化的载体,不能让它倒塌湮没,成为历史的罪人,便自顾奋勇,独自承担维修费用,在他的关心下,用了一年时间工程完工,耗资七千银元,他从长计议,再捐三千留作以后修补资金。他大力资助社会慈善机构:如泉州感化院、花桥施药局、花桥善举公所、开元慈儿院、妇人养老院、泉州俭德会。培元中学创办者安礼逊先生到印尼募捐,华侨领袖陈嘉庚把他引见给功藏时说:李先生,他一个外国人,为了我们祖国的教育事业,捐出自己的财产,还到处奔波募资,很让人敬佩,您能不能帮助一下?李功藏爽快地对安礼逊说:你要我捐多少,我就捐多少!安溪雅兴村有座古渡口,是安溪到厦门的重要节点。李功藏过渡要到厦门,因艄公态度野蛮而发生口角,功藏愤愤不平,发誓如事业发达,要来这里建桥,方便乡人出行,不久李功藏事业发达了,就想到自己的诺言,便带头出资兴建“澳江桥”,后因山洪暴发被冲毁。1920年,功藏再次募捐重修,建成大桥,桥上两侧设围栏,柱头配雕塑,成为民国时期安溪最大石拱桥。他还捐助维修泉州顺济桥、惠安厚疆桥,凤山至珠渊20多公里道路。“凡赈荒救灾,捐助养老慈儿中小学,修筑桥梁、道路、堤岸、祠宇,以及舍药施榇诸善事,多以千计,少亦百计,特为善不近名。”功藏重视教育,聘请名师授课,培养家族的文化人才。其孙李春禧在家乡皇旗尖创办眉峰茶庄,生产“洛阳桥”“一枝春”牌铁观音,畅销国内外。李春禧于上世纪50年代捐献何朝宗瓷塑渡海观音,此像线条飘逸富有动感,面容慈祥庄重,头上发髻插一芝形玉针,袒露胸膛佩一珠串,一脚踩莲花渡海,一脚被波浪淹没,背上有小方篆书“何朝宗印”。

版权所有 ©2020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