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 许满贵
2016年春夏之交,邓州明清古城(宋金时期穰城右四厢坊)花园街改建时,出土同铭文残缺碗、盘5件。举其中一件稍残的碗(图1)为例:敞口,弧腹,圈足。黄釉,口沿残露黑胎,外壁下部及圈足露胎,呈棕褐色“铁足”。碗面底施弧纹一周,面、足底有5个垫烧支钉痕迹。口径14.5、高5.7、足径8.5、足高0.5厘米。碗内竖书3行隶楷书铭文:“嚞□皇祐锺埦祮山□。”
释解:“嚞”:古同哲。《尔雅》:“哲,古文从三吉(嚞),字亦作喆。作悊(敬也)哲,智也。”《说文解字》:“哲(嚞),知也。”《诗经·大雅·抑》:“其维哲人,告之话言。”“嚞□”:主持祭祀礼仪官(巫师)雅号及花押。“黄”:古代“黄”与“皇”同音,旨意“黄帝”(皇权)“神灵”。“祐”:保佑,指天、神等的佑助。“锺”:《说文》:“锺,酒器也。”《尚书·顾命》:“受同异同。”按,皆以同为(锺)之。段玉裁注:“谓古贮酒大器,自锺而注入尊。”《孔从子·儒服》:“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埦”:古同椀(今碗字)。“祮”:祰之讹字,同“祰”。《说文》:“祰,告祭也。礼家造字容有作祰者。从示,告声。”落款“山□”与引首“嚞□”,字虽不同,但花押类同,故同为主持祭祀礼仪官(巫师)雅号及花押。读释铭文大意:礼仪官(巫师)哲(花押),祈求黄帝(皇权、神灵)佑助,奉钟碗祭祀,告祭。礼仪官(巫师)山(花押)。
读释此碗铭文和胎釉、形制,应为金(元)时期邓州地方官员用来祭祀的礼器碗。追溯中国祭祀礼仪的“元叙事”,中国祭祀礼仪“元叙事”《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指祭祀、祭典。“戎”,兵戎,指兵器、军队、战争。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克己复礼”,祭祀和战事是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这是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在龟甲和兽骨上。古代祭祀的目的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祭祀达到消灾狂风暴雨、干旱、山崩地震、瘟疫流行及战争、政变等人祸之目的。二是通过祭祀达到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畜牧旺盛、健康长寿、战争胜利等。三是通过祭祀来报谢感恩神灵的恩赐。祭祀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和先祖的敬畏。而战争祭祀反映了古代社会统治者对于军事上武力征伐的崇尚。
释读金祭祀礼器铭文,金章宗泰和八年(1208),邓州属金南京路,州治穰县,领穰县、南阳、内乡。时州民户24989户,124545人。据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统计,邓州户114127、口297550。南宋与金朝拉锯式战争102年,锐减户79138、口173045。欣赏这件贴塑3片蛙纹残碗(图2),墨书铭文“明昌元年十月二十日”。稽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51卷:“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春正月癸巳日(正月初二),金世宗在福安殿驾崩,时年67岁。金章宗即皇帝位于柩前。明昌元年(1190)正月初一,改元明昌。”考古界和学术界许多专家学者对仰韶文化蛙纹纹样的研究也愈来愈予以重视。对于蛙纹出现及流行的原因,学术界主要有图腾崇拜、月神崇拜、生殖崇拜和对人类自身的崇拜等观点。蛙纹在许多文物遗存上都留下了踪迹,除彩陶(图3)外,像岩画、帛画、青铜器、瓦当、画像石、金银器以及现代民间艺术的剪纸、刺绣艺术品等载体之中,都始终贯穿着这一源自原始美术的母题。显然蛙图腾是演绎中国文化艺术中神性与人性的典型代表,是我们赞叹的艺术图式,具有亘古不变的审美价值。
据骆立群《邓州古代史考》载:“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南阳府只有人口4893人,每平方公里仅有1人,整个南阳地域人口几乎灭绝,到处废墟,遍地荒凉。”金(元)地方官府为人口繁衍,便以祭祀形式祈祷上苍,告诉百姓多生子女,促进人口增长、繁荣经济。金(元)两件祭祀礼器残碗铭文足以佐证。一家之言,求教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