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李绍斌
玩瓷几十年,结交了不少瓷友。交往之中,除了雅集赏瓷,还常常能听到一些与玩瓷有关的趣事逸闻。因为有趣,怕时间久了湮没,我便会随手记在小本子上。最近闲来无事,翻开小本子,一些事确实令人难忘。因为讲故事的人和故事中的主人翁,大多是我熟悉的朋友,或朋友的朋友,所以我一直想选择几则分享同仁,心中又多有犹豫,生怕言多必失,讲话不当会得罪人。想来想去只好学学曹公,“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敷衍一番,姑言之,姑听之吧。
我一位结识多年的瓷友老李,一次经他介绍,认识了他的一个朋友。这位朋友姓杜名槐,表字双木,开了家古玩店。为人精明能干,前几年社会上兴收藏热,他尝到过捣弄古董的甜头,车也买了,房也置了。可如今不太行了,本来店里好东西就不多,生意自然也就不大景气。但平常碰到我,还总是很客气,请我到店里吃茶。
年前,老李到我家玩,闲谈中,说到双木发了点财,要敲他一下,非让他请一顿出点血不可。老李与老杜是无话不聊的哥们,此话自然事出有因。他说年前一件事,堪称双木经商以来的杰作,常常睡着又笑醒了。
一天,双木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西北有个穷县,要搞文化强县,发展旅游业,好不容易建起个博物馆,但由于缺少经费,馆内空落落的只有一些石膏修补的陶器和动员全县老百姓捐赠的普品杂件,没有多少像样的展品。双木灵机一动:何不将长期无法出手的一些假玩意儿当作真品,捐赠几件过去呢?说不准还能登登报,扬扬名,网上扩大知名度呢!说干就干,马上与那个县的文化部门取得联系。又发挥自己的拿手好戏,编了一个动人的故事:祖上当过光绪皇帝身边的四品大员,经常受到皇上的恩赐。前几年因开发区征地,祖坟搬迁,在墓中起出一大批陪葬品,愿意捐献,以表拳拳爱国之心,云云。
该县文化部门领导闻讯,真是喜从天降,连忙向县政府汇报。县长十分重视,派副县长带文化局长一同驱车千里,到杜府拜访。只见杜家满屋藏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令人目不暇接。老杜说:“这两只是战国青铜鼎和青铜方壶,为我家镇宅之宝,就不捐给你们了;但清中期青花瓷器我也拿不出手,就捐几件宋代名窑瓷器吧!一件是北宋汝窑贯耳瓶,一件哥窑双耳炉,一件定窑白瓷凤首壶,还有一件南宋龙泉窑青瓷盖罐,就四件吧!你们也别嫌少。”小县城来的地方官员从未见过如此精美之物,眼睛为之一亮,心想天上掉下个馅饼,大喜过望,哪还嫌少?县长见文化局长两眼发直,喜形于色,不住点头叫好,便相信文化局长有鉴赏眼力。于是当场果断拍板,欣然接受,并邀请双木杜先生携文物一同返县,择日召开捐赠大会。
捐赠大会十分热烈隆重,县长讲话,表彰杜先生的爱国行动,号召全县学习其高尚品德。县里除了颁发捐赠证书,还从县财政拨款八万元,作为奖金。杜槐喜出望外,双手接过大红包,即席讲话,口若悬河,大编其故事;慷慨激昂,大谈其道德思想,博得阵阵掌声。随即电视台采访,报社专题报道,杜槐一时春风得意,风光无限。
大会之后,几件赝品瓷器被当作“镇馆之宝”,堂而皇之地摆进了县博物馆的展柜。
以前听逸闻趣事,听完总会让我哈哈大笑,十分开心。而听了老李讲的这件事,我怎么也笑不起来,反而觉得心情十分沉重。
双木那几件瓷器我见过,上手看过,的确是新仿品作过旧的,不过仿得还不错。也许他开始并没想得到经济回报,只想扬扬名,但这毕竟动机不纯,是一种欺骗行为!该批!这些假古董摆进博物馆里,无疑是在糊弄观众,如果传承下去作镇馆之宝,更是贻害无穷!该撤!地方文化部门官员缺乏古陶瓷真伪辨别能力,也不请教上级文物部门专家,自己不学无术,无知轻率,还让领导蒙在鼓里,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