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长沙博物馆与山西博物院联合承办的“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文物精华展”,亮相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此次展览是山西地区多项重大考古发现的一次集中亮相,共展出149件(套)珍贵文物,其中一级文物31件(套)。
山西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遗存丰富,在中国考古学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山西,简称“晋”,又称“三晋”,即源自晋国第二代国君燮父改唐为晋。晋国六百年历史,奠定了三晋大地的文化基石,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览以晋国开创霸业之路为时间线索,分为“开基立业”“争霸春秋”“余烈三晋”三个单元,循序渐进地讲述了晋国从分封、扩张到称霸中原再到盛极而衰、三家分晋的历史进程。其中,第一单元“开基立业”是晋国奠定基础阶段,通过重点展示晋侯墓地、横水墓地、大河口墓地、雎村墓地、坊堆-永凝堡墓地的文物,梳理了晋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周边诸侯国的概况;第二单元“争霸春秋”展出的文物见证了晋国扩张和争霸的重要历史阶段,代表了这一时期各种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晋国百年霸业的风采;第三单元“余烈三晋”揭示了晋国的分裂及产生影响阶段,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卿族势力不断增大,晋平公以后,六卿专政,后又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最终走向消亡。三晋大地,表里山河,人杰地灵。沐浴了夏政商风的熏拂,吸纳着南楚北戎的菁华。晋,托举着一个伟大的时代。
展出的149件(套)珍贵文物,涵盖青铜礼乐器、车马器、兵器、大量青铜模范等,均为山西博物院收藏、出土自山西地区的周代重要墓葬和遗址。它们造型多样、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展现了晋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晋式青铜器的辉煌灿烂和晋文化的独特魅力。其中一级文物有31件(套),包括晋文公重耳给长女陪嫁的晋公盘、我国首次见到出土的可以与文献对照的盟誓资料侯马盟书、充分展现中原青铜文化和铸铜业高超技艺水平的侯马陶范、吴王僚在做王子时所用的兵器王子于戈等多件重磅明星展品。
展出的一套西周缀玉覆面极为吸引眼球。其总长35厘米,由79件形制各异的玉件组成,周边围绕大小两种三角形片,大三角形尖端向内,小三角形尖端向外相隔排列。面部自上而下为眉、额、鼻、目、耳、脸颊、嘴、腮、下颌。眉目之间的鱼形饰可能是眼帘,还有一些钩状器分布于各部位。每件玉饰上均有对穿孔,位置大多在边缘,有正、背面钻,也有侧、背面钻,根据钻痕推断,系采用双面钻、单面钻两种方法制成。一些玉件上有纹饰,其中眉、额、鼻梁上部、脸颊,是利用雕琢过的材料改制而成。该器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墓主的头部,墓主推测为晋献侯夫人。
展出的一件春秋时期蟠螭纹帐顶,出土于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赵卿墓。该器为户外野营用具,伞形顶,上端为圆弧形盖,下接扁平圆柱空心体,周边有一周方孔,上铸半圆弧形环,每环衔有一鸭形扣,可随意活动,底部平板,饰云纹和棱形镂空图案。下接圆柱状銎,便于套置在毡帐中心柱的顶端。圆柱銎中部饰一周蟠螭纹,两侧有两周棱形云纹。帐顶及其附件,是行军作战,特别是远距离流动作战必须携带的生活用具。该器物具有北方草原风格,显示出中原文化向北扩张并与戎狄密切交往的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军旅生活状态。
同时展出的还有西周时期猪尊、休簋、立鸟铜盖壶、“楚公逆”铜短剑、倗公铜带盖圆壶、涡纹柱足铜鼎、晋叔家父壶,春秋时期晋公盘、窃曲纹铜匜、虎形器耳整套陶范,东周时期侯马盟书,战国时期花朵纹陶模等众多文物珍品。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3月17日。(记者 王国良 通讯员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