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杂项 上一版 下一版  

回旋生动的剔犀盒

图1 汉至三国剔犀云纹圆盒

图4 明代剔犀如意云纹盒

图5 清乾隆剔犀如意云纹方盒

图2 南宋剔犀执镜盒

图3 元代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湖南新化 邹文玲

剔犀,是雕漆工艺的一种。所谓“雕漆”是指用调色之后的笼罩漆一层层地涂在器胎上,积累到一定厚度后,再用刀雕刻出花纹的工艺。该工艺唐代已有,但较古拙,花纹和地子在同一平面;宋元时期则刀法圆润、花纹纤巧;明清时期其种类大大增加,根据漆的颜色可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犀、剔彩等。

剔犀的制作工艺流程,是在漆器底胎上,用各种色漆相间髹涂(常用黑、红两种色漆),每种色漆连续髹涂数道后再髹涂其它颜色的漆,反复重叠,达到一定厚度后再进行雕镂。用刀雕刻出图案后,在刀口的剖面便出现不同色层。由于刀口断面显露的不同颜色的漆层,与犀牛角横断面的肌理效果相似,故名“剔犀”。因剔犀制品的器表是由流转自如、回旋生动的云纹回钩组成,故亦名“云雕”。另外剔犀器型有盒、盘、瓶、壶、盏托等,并以盒为多。这里介绍若干馆藏的历代剔犀盒代表作。

剔犀始于汉代。现存国内最早的剔犀实物,是直径6.7、高5.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的汉至三国剔犀云纹圆盒(图1)。圆盒顶微微隆起,银扣。盒外髹黑漆,间朱、黄漆各一道。盒内及底均髹黑漆。盒面剔三角形如意云纹三朵。盒壁剔勾云纹一圈,上下相对。此盒黑漆呈褐色,概为年代久远所致。盖面所雕如意云纹具有原始形态,盒壁勾云纹则有汉代云气纹的遗风。漆层薄,制作工艺介于剔刻与磨显之间。其尺寸与汉代组奁内的小盒相似。此盒的口部为银扣,为战国晚期随着漆器胎体变薄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加固工艺,这也是断定此盒为汉代漆器的又一个佐证。此盒对中国雕漆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而南宋工艺中最具原创性且影响深远的,应以漆器最可称述。当时雕漆工艺呈现极高的成就,明代曹昭撰、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中,对剔犀还有“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底如仰瓦,光泽而坚薄,其色如胶色,俗谓之枣儿犀,亦有剔深峻者次之”的形容。如1978年江苏常州武进区村前蒋塘南宋墓出土,常州博物馆藏的南宋剔犀执镜盒(图2)。盒长27、径15.7、厚3.2厘米。出土时内置双鱼纹执镜一面,镜盒造型随执镜形状。盒面柄部及周缘雕八组云纹图案,堆漆肥厚致密,运刀圆润,藏锋回旋。此器采用剔犀技法,表面髹黑漆,盒里为黄色漆,断面呈现朱、黄、黑三色更迭,是三色漆剔犀的实例。

剔犀兴于元代,同时涌现出一批如张成、杨茂等著名的匠师。剔犀制品漆层较厚,漆质晶莹照人,刻工圆润。此外,“张成造”剔犀制品常常在黝黑峻深的刀口断面处露出朱漆数道,属于明代黄成《髹饰录》中所谓的“乌间朱线”的技艺。如高6、直径14.5厘米,现存于安徽博物院的元代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图3),盒底部边缘有针刻“张成造”三字款。该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斜面显露红黑线条。其刀法圆润,刚劲有力;漆质坚密,光泽可鉴,令人赏心悦目。张成以制剔红器最得名,享誉海内外,但剔犀器稀见无多。从该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他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同时该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也提供了可靠而精美的实例。

剔犀盛于明代,影响遍及江河流域。《髹饰录》载:“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乌间朱线,或红间黑带,或雕(黑户)等覆,或三色更迭。其文皆疏刻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钩之类,纯朱者不好。”而《格古要论》卷八则载:“古剔犀器皿,以滑地紫犀为贵,俗谓之枣儿犀。”明代剔犀器物主要有黑面、朱面两种,器型多样。如直径24、高21.2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的明代剔犀如意云纹盒(图4)。明代剔犀延续元代剔犀的部分特点,但摒弃了厚漆这种做法,而是在造型和图纹上作了很大发展,并且出了大件剔犀作品,如交椅等。

清康熙时期还有瓷胎剔犀制品,运用“乌间朱线”工艺,在器表施加紫黑色漆面,刀口之内加朱色漆层。清乾隆时期亦有剔犀精品存世,雕刻精细,用漆精良,纹饰对称工致。如高12.3、口径1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乾隆剔犀如意云纹方盒(图5)。方盒盖中部微隆起,器身下敛,接方圈足。器表用黑、黄二色漆分层反复髹成。盖面雕对称的如意云纹8个,中心雕柿蒂纹。器壁亦雕云纹。足内黑光漆,中心刀刻填金楷书“大清乾隆年制”直行六字款,款下又刻“如意云盒”双行四字。该盒造型方正规矩,用漆精良,雕刻精细,纹饰对称工致,是乾隆朝官造漆器之精品。

明末内忧外患、战乱不断,很多宫廷艺人纷纷出逃,在经过当时经济繁荣的旱水码头绛州时,便选择定居于此并重操旧业。因此绛州又有“七十二行城”之称,剔犀技艺故而扎根于此。至清嘉庆年间,绛州名匠张凡娃结合本地特点,形成了具有北方特色的雕漆工艺,剔犀工艺得以传承发展至今。

剔犀工艺具有耐腐蚀、耐摩擦、抗高温且愈磨愈亮等特点。它虽属雕漆范围,但这种独特的工艺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与剔红相比较,其色彩比较丰富,而题材上相对来说却比较古朴而且单一,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该工艺20世纪初在国外得到重视,“绛州剔犀”技艺还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