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
第05版:万家灯火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游灵秀山金相院

●蔡宗程

飞鹤钟灵鸣八荒,空兰毓秀泛奇香。

石门出米传佳话,精舍听经沁醴芳。

金相显,白云翔,五峰朝峙舞霓裳。

龙吟凤翥争雄势,紫竹栖真自久长。

灵秀山位于石狮西南境内,与泉州城东的灵山、晋江安海的灵源山成鼎足之势,并称泉州“三灵”。灵秀山东至东山,西至坑尾山,南至横山,北至莲花山和大别山。周环二十余公里,状如飞鹤。灵秀一峰,其垂脉又分为五个小山峰,成为“五峰朝鹤”之奇观。

金相院,曾名海潮庵、棲真寺、空秀院、空相院,藏身于泉南名胜灵秀山中。据传,金相院始建于隋初,是石狮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自古以来,寺以山而名,山以寺而圣。名山古寺,相得益彰。

金相院因兰花而得名空相院。据载,灵秀山一峰,有一种奇异兰花,芳香四溢,名为“空相兰花”。“空”指空谷幽兰,“相”是佛学词汇,指相由心生。“空相兰花”寓意人之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品性,有“空兰奇香”之说。五代后梁时,僧人如默重建旧寺时,以空相兰花如佛门渡人脱离苦海到达彼岸,需抛却人间功利、尘世贪欲而静思禅定,净心修持,展示了向往净土彼岸那超凡脱俗、灵犀相通的至高境界。后人即称该寺为空相院。

南宋时,时任泉州太守的王十朋登临灵秀山,走访空相院,并应寺院住持之邀,在院外一块摩崖上题写了“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蕴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止片时”的小诗。在镌刻王十朋诗文的摩崖石旁,还有金相院住持转博大师题“出米石”诗一首:“石以出米名,其事甚离奇。大德宏造化,道行匪所思。峻峭参如来,地老石不移”。

据说,有一年闽南大旱,粮食歉收,寺院僧众,粮食日渐枯竭,忽一日,住持突觉仙人点梦,告知明日院外石缝将有白米流出,可解燃眉之急。天亮后,住持依照梦境,率领僧众提着米篮寻找出米石缝,突然前面巨石崩裂,白米从石缝流出,他们喜出望外,赶紧用篮子接米,可也奇怪,当米流足住寺僧人所需时,就自动停止了。此后,僧人用饭即来此取米,年复一年。有一天,主厨的小和尚前往取米,心想流出更多的米来。因此,他折下一长条树枝,想把出米孔捅大,孰知,出米孔被堵,从此,米流中止。“出米石”的故事,自然是佛家告知世人,懒惰上身,心生贪欲,一切就会化为乌有,终将得而复失。

上世纪20年代末,弘一法师曾多次应转博师之邀做客金相院,金相院旁的一间精舍即是法师住宿之所,可惜时代变迁,此舍今已不存。但在此期间,法师以《华严经偈》集句为金相院题写了几副对联,如大雄宝殿楹联“如来境界无有边际,普贤身相犹如虚空”“演说甚深清净法,今生无量欢喜心”,海潮庵二楼门联“能于众生施无畏,普使世间得大明”,边房对联“一切如来同赞喜,十方众生悉慰安”等,却长留金相院。今蔡华谈先生出巨资重塑弘一法师立像,并多方搜罗其诗文墨宝而建成弘一法师纪念馆。幸甚!快甚!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