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侨批一般包括信件和外封。一般而言,信有“封”与“笺”,但侨批有的采用信简式,即“封”与“笺”合一。这是因为侨批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汇款,所以只要在“信简”上的下款栏注上寄多少钱,而没有单独的内笺纸,也是侨批的一种常见的形式。
侨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信笺的笺(即信内纸张),最早是空白的纸,质地各种各样,形式也各不相同。早期信笺用纸的质地有毛边纸、宣纸、白竹纸等。民间使用的大都是毛边纸,因为这种纸产量多,较便宜,而且较耐于折叠。作为信笺的形式,最早是空白纸,后来,在纸上印竖式条格,仿照旧式印刷书籍版本形式,便于书写,这即是真正意义上的信笺。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文化审美观的进步,信笺的边行还加上旧式书籍本上的鱼尾,并附出品企业名称。近日,笔者在友人处就看到一封侨批,其信笺上印有竖式条格,仿照旧式印刷书籍版本形式,便于书写。
20世纪30年代,随着侨批业务的增长,代理收寄送侨批的侨批局要雇人为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的华侨劳工代笔批信,因缺乏人才,于是用印成成笺的办法,即用固定的格式和套话印在信笺上,然后根据不同的人及内容,填上相应的数字或文字,这种成笺也称为便笺,既写有存汇款业务之事,又有表达情感之类的语言,很受欢迎。
(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