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藏海观澜 上一版   

方寸火花上的神龙

图1 贵阳惠川火柴厂出品龙火花

图2 中南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白金龙火花

图3 广东省城花地出品龙凤火花

图4 吴源兴行出品龙马火花

图6 湖南长沙火柴厂出品戊辰龙年火花之龙的传人

图5 中国济宁火柴厂出品十枚套龙火花

图7 湖南长沙火柴厂出品戊辰龙年火花之龙的中国

图8 南海火柴厂出品戊辰 祝君龙马精神火花

图9 中国长沙火柴厂出品2000庚辰年火花

图10 广州火柴一厂出品千禧同庆贰零零零火花

图11 广东佛山巧明厂出品太和舞龙牌火花

图12 昆明火柴厂出品舞龙火花

■山西大同 李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我们迎来了21世纪第二个龙年——2024农历戊辰年。

作为中华民族远古的图腾,在天则腾云驾雾、下海则追波逐浪、在人间则呼风唤雨的神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或许源于这个原因,承载着浓厚民族情感的神龙,便以其见首不见尾的气势,腾云驾雾于火花方寸之间。

龙何时现身火花,不得而知。不过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龙就在火花这个巴掌大的平台,不时显露出神龙家族的神秘色彩。如贵州惠川火柴厂出品的“龙”火花(图1),腾飞着一条三爪游龙。中南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白金龙”火花(图2),是一条四爪游龙。广东省城花地出品的龙凤火花(图3),采用龙凤舞动回环的艳丽色彩,表达国人一贯追求龙凤合鸣、龙凤呈祥的美好愿景。吴源兴行监制的“龙马”火花(图4),则以红马与彩龙追逐嬉戏的画面,暗喻中华儿女具有旺盛的龙马精神。

及至1988农历戊辰龙年,神龙的形象除了在十二生肖套花中亮相外,也不时出没于喜迎龙年的主题火花,向国人送上新春祝福。如中国济宁火柴厂出品的十枚套“龙”火花(图5),除一枚“龙”字外,其他数枚拼在一起的话,突出表现了九条各具情态的神龙在碧波上尽情嬉戏舞动的画面。湖南长沙火柴厂出品的十二枚套“龙”火花,其中六枚黑底“龙的传人”(图6),主版分别突出了六条造型不同的金龙形象和六个不同的书体的“龙”字书法手迹,副版分别展示源自汉西峡颂、东晋王羲之兴福寺断碑、北魏中岳灵庙碑、隋董美人墓志、唐颜真卿裴将军诗、唐怀素秋兴八首诗或碑中的“龙”字书法手迹黑底龙,在这些书法手迹的左下角则印有一方不规则的篆书“戊辰”印文印章。另外六枚题为“龙的中国”(图7),以我国古色古香的红色十行信笺样式为底图的火花,主版分别是甲骨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草书“龙”字,副版则分别源自唐张旭草书古诗四帖、宋米芾三希堂法帖、元杨维桢、明王铎、清何绍基、当代周昭怡等著名书法家笔下的“龙”字书法手迹。徐州火柴厂出品的“龙”火花,从远古时的红山文化“龙”,以至夏、商、周、汉等历代龙的形象演变为主题,充分展示了龙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南海火柴厂出品的“辰龙”火花(图8),副版凸显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的腾龙吐出吉祥“辰龙”龙珠,在其画面左侧,则印有“祝君龙马精神”,意即让国人拿出旺盛的龙马精神,在未竟的事业上继续奋斗。而遵义火柴厂出品的十枚套“龙年春联”火花,1至5枚火花上的龙形图案龙头向右,6至10枚火花上的龙头朝左,同时每枚火花的副版均于上书两个红底黑色行草书字体左右,分别用白底红色小字印有完整的对联。全套火花拼在一起,呈现出一副“玉兔飙故国千山添异彩;祥龙舞黔地万象显奇观”贺年春联。

20世纪最后一个龙年期间,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神龙再次现身火花。如中国长沙火柴厂出品于1999年的“2000年庚辰年”火花(图9),主版于月历上方,分别印有雄伟的长城以及12块龙图瓦当,副版则分别是12条千禧腾龙,以及来自唐怀素、元赵孟頫等著名书法家笔下的“龙”字书法手迹。广州火柴一厂出品于1999年的“千禧同庆贰零零零”火花(图10),主版于龙飞凤舞、二龙戏珠、双龙出海、龙腾虎跃六幅气势撼人的国画两边,分别印有2000年月历各一个月,副版为两条腾龙相向嬉戏着一个源自说文、隶辨以及元代杨维桢等著名书法家书写的“龙”字。

说到龙,就不能不说民俗文化活动“舞龙”。起源于我国传统舞蹈,以及对古人对龙图腾崇拜的舞龙俗称“舞龙灯”,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舞龙,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时也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之后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一种国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活动。现在遍及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舞龙灯的“龙”,通常都安置在当地的龙王庙中,舞龙之日,将龙身从庙中请出来,接上龙头龙尾,举行点睛仪式。龙身用竹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约莫有十数来丈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巨球,作为引导。舞时在锣鼓的乐曲伴奏声中,巨龙追捕着红色的宝珠腾飞跳跃,一阵子龙头高耸似冲云端,一会儿又腾空飞舞,好似蛟龙狂舞,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这样高低错落、蜿蜒盘旋的精湛表演,使观者陶醉。舞龙人和耍龙人一般都是头扎彩布,身着绸缎彩衣服饰,脚穿薄底武生快靴。我国最早的“舞龙”火花,莫过于广东佛山巧明厂出品于19世纪末期的“太和舞龙牌”火花(图11),是三个孩童高举龙灯,在前面孩童高举的彩珠引导下,欢快起舞。该图案还曾被广州上芳村太和厂、广东澳门昌明厂、彩虹桥文明厂、三水西南厂,以及贵阳协昌兴记厂等众多火柴厂运用采用,只不过在文字上略有不同而已。云南昆明火柴厂出品于1988年的六枚套“舞(火花上误为‘午’)龙”火花(图12),六枚火花拼接在一起则呈现出一幅完美的儿童舞龙图案。北京市火柴厂出品的六枚套“1988戊辰龙年”火花,副版上六幅装饰性画面拼起来,也是一幅喜庆的舞龙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