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
第06版:学术研究 上一版 下一版  

青花表相 龙行于瓷(二)

图1 正德年缠枝莲花五龙纹盘

图2 八思巴文龙纹瓷片

图3-1 螭龙纹饰

图3-2 螭龙纹饰

图3-3 螭龙纹饰

图4 乾隆龙纹碗

图5 同治龙纹残盘

■江苏南京 王德安

正德莲花穿五龙

图1为正德年的缠枝莲花五龙纹盘。此盘大口微侈,矮圈足,器底内心微凹陷,釉色白中闪青。盘心内绘一升龙,隙地饰缠枝莲花,内壁和外壁各绘两条行龙,隙地亦绘缠枝莲花纹。在隙地饰花卉的五龙纹是明代官窑瓷器上的流行纹样,所饰的花卉以牡丹、莲花为多见,明中期五龙隙地上的花卉逐渐转变为单一的莲花,莲花象征佛教的“清净无染”,此盘上所饰的五龙莲花图是正德年的典型纹样。图2是与图1年代和画意相同的一块瓷片,但它的盘底却用八思巴文写有4个字。有人认为八思巴文只会在元代有,所以把珠山正德官窑遗址出土的青花云龙纹瓷片,都定为元青花。这个观点很快遭到驳斥。首先,正德年的堆积层怎么会有元代的瓷器,再则正德年的釉色和龙穿莲花纹饰,不可能是元青花。事实是,明朝历代帝王均与蒙藏上层僧侣保持密切往来,正德帝还将乌斯藏使臣留居豹房与“权幸杂处,气焰灼然”。正德年官窑龙纹瓷器以“八思巴文”书款,一是供入住豹房的国师、活佛使用,二是犒赏蒙藏喇嘛。英国学者霍布森(HOBSON)就曾著文认为“这种以‘八思巴文’书款是出于猎奇心理,文字不一定准确,只是为了赏赉西藏喇嘛以示友好和尊敬之意”这个意见,颇有见地。

一个瓷盘、一块瓷片把佛教、龙纹、莲花和“八思巴文”等疑团都廓清了。

隆庆碗盘卧螭龙

明穆宗的隆庆年,仅仅6年,但他一上台即“革弊施新”平反冤案,他“正士习,纠官邪”,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安民生,足国用”,凡此种种,因此史称“令主”。在陶瓷烧造上也有创新,官窑青花大大减少了嘉靖朝风行的道教纹饰,代之以象征皇权的团龙、双龙、五龙、九龙、龙凤及自然景色莲池水禽花鸟图等。特别是隆庆年官窑民窑均出现螭龙(团螭)的纹饰,这种画法是从隆庆朝始有团龙变化而来的(图3-1、图3-2、图3-3)。关于螭龙有两种说法:一说中国传说中的龙的来源之一,也称蚩尾,是一种海兽,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二说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二子,古书中云:“其二曰螭吻,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意思是螭龙形体似兽,习性好张望或好险,成为今日庙宇殿顶、堂塔楼阁等高处的龙或屋上的兽顶、殿角的走兽,也可压火灾。青花瓷画上的螭龙,没有角,身似蜷曲的蛇,原形恐怕是生活中常见的壁虎。

朝势盛衰读清龙

清朝龙纹继续流行,清朝的龙纹整体特征比较秀美、端庄。龙头的龙发增多,长披发或者多簇短发。龙的睫毛形态多样,不少被画成倒竹叶形,龙身依然雄壮,但是更显得平和,没有明朝龙纹的那种威严霸气,龙爪与明朝龙爪截然不同,第一趾和其他四个龙趾距离较大,特别是第一个和第二个,呈直线型,趾尖比明朝短,非常尖锐,看起来特别有力道。龙的下颚普遍比上颚要长,鼻子也没有明朝的那么翘,比较平整(夔龙纹和羽翼龙除外)。龙身多为鱼鳞片纹,并且腹部多有明显的环节纹,形似蛇腹,饱满充盈。

龙须大多数向两侧伸展,长且翻转,乾隆以后,眼睫毛现象普遍。龙身曲度大,题材有云龙纹、龙凤纹、云涛龙纹、海水龙纹、蟠龙戏珠纹、双龙抢珠纹等,其中,蟠龙戏珠纹和双龙抢珠纹在清代尤为盛行,与民间传说“龙爱珠宝”相契合,宝珠一般个体较大,状如火球,犹如火珠。

清朝的朝势盛衰,都可以从各代的龙纹上读出来。清朝早期龙的形象具有明朝的遗风,比较威严。如康熙、雍正朝的过墙龙纹,就体现了雄霸的气概。乾隆时期,龙的神态变得和善,少了神圣不可侵犯之感(图4),多见龙凤合画,意为龙凤呈祥,还有二龙抢珠纹。嘉庆以后,龙纹大量出现于瓷画上,但此时的龙已世俗化,婴戏舞龙、龙穿花等,龙大大失去了神圣威严的权威形象。龙纹越是到后期,越彰显出老气横秋之意。图5是一只同治年青花龙纹残盘,虽然画得很工整,但显得苍老和刻板,缺乏神韵,象征清朝日益衰微的国力。清三代的那种生动、富有神采之龙在瓷画上再也找不到了。

龙纹是瓷器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纹饰,贯穿于瓷器历史,富有意味,极具品位的题材。了解瓷器上龙纹的发展变化,对于增加对瓷器的了解大有裨益,同时也是欣赏瓷器和鉴定瓷器的一个重要方面。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