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45678910
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
2526272829
第10版:藏博/钱币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话说压岁钱的习俗

图1 千秋万岁花钱

图2 汉代花钱·辟兵莫挡 区殃除凶

图3 福山寿海花钱

图4 金银锞子

图5 现金红包

■湖南长沙 卢伯雄

压岁钱,意为除夕守岁钱,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的辞岁之习俗。

每到春节,长辈们通常会给小辈准备压岁钱。这种风俗从汉起源,流传至今,已然成为中国独特的农历新年文化。

压岁钱起源于汉代,又叫“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等,并于汉魏六朝时期开始流行。相传古时候每到大年三十,都有一名叫“祟”的小妖去戏耍家中幼儿,孩子往往被吓得大哭,并因此患病。所以在民间有了大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叫作“守祟”。

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妻老年得子视为宝贝,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为了防止“祟”来伤害其子,母亲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住,放在孩子枕头底下。“祟”出现之时,被铜钱红包吓退。因为“岁”和作祟的“祟”同音,压岁就等于“压祟”,压岁钱的叫法也流传开来。

另外还有一种传说,压岁钱起源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就燃放爆竹来驱赶“年”,用食品来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代便有“压惊钱”之记载。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后被出宫的皇室车队所救,宋神宗问明事因即赐了他压惊的“金犀钱”,王韶子重新启程一路平安,以后称之为“压岁钱”。

古时的压岁钱并不是用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带在身边把玩,或当吉利物品或辟邪用的类似钱币样子的器物,俗称“花钱”。汉代压岁钱以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居多,钱币正面一般铸有“千秋万岁”(图1)、“天下太平”“区殃除凶” (图2)、“福山寿海”(图3)这样的吉祥语;背后则有北斗七星、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各种祥瑞图案。

压岁钱除圆形外,也出现过长方形的钱币形状。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王黼在《宣和博古图录》中记载的压岁钱样貌:“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

明朝和清朝时的压岁钱,大多是用红线串起来的。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录》当中就有记载:“以彩线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给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用百十铜钱穿彩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普通百姓家多以这种类似钱币的物件作为压岁钱,而古代大户人家发的压岁钱,可是正儿八经的“金元宝”——金银“锞子”。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除夕为尊亲师长辞岁,……阖家团拜,更尽分岁,散黄钱金银锞锭,亲朋友辈来辞岁者,留饮啜,答以宫制荷包,盛以金银锞饰。”

“金银锞子”,通俗的说法就是小金锭,专门以金银铸造出来作为送礼、打赏或当压岁钱之用。与市面上作流通的金锭形状不同,“金银锞子”多呈不规则状。一般为了表吉祥之意,在“金银锞子”的表面,都会铸有富贵图案或吉利词(图4)。“金银锞子”虽不流通,但由于是金银所制,与现在的金条、银条类似,在古时也只有富贵之家才散得起。

进入21世纪新时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辈在除夕给小孩散发压岁钱,既有用现金的压岁红包,还有用微信发的压岁红包,其势头有增无减,数量也呈日渐增多,小孩年后盘点收几千上万元的易见(图5)。

由于小孩无金钱意识,防止丢失和养成随便乱花的不良习惯,收到的压岁红包最好由大人代为保管和存银行或买保险为佳。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