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是一件北周时期胡人俑,泥质灰陶,高13.5厘米,1983年宁夏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现收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古研究所。
此俑深目高鼻,头发卷曲,面施粉色,黑彩绘饰络腮胡须。袒胸,内穿宽领衫,披红褐色风衣。双手置胸腹间,作持物状。两臂弯曲处各有一持物孔,原持物已失。从五官判断,这件俑应为胡人俑。
胡人俑的出现,显然与当时活动在宁夏固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汉族和其他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交流与融合的反映。“六镇起义”后,以高欢为首的怀朔集团控制东魏,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集团控制西魏,由于当时统治者均为鲜卑族或者鲜卑化的武将,从而引起胡风回潮,胡服也随之再度流行,加上征战中胡服的实用性明显优于汉服,于是上层官吏也着胡服。此后的北齐、北周在服装上则胡汉之风交织。这种胡汉服饰的交替流行和融合趋势正是当时民族融合现象的一种表现。
(王国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