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10版:学术探讨 上一版 下一版  

青花水盂一爪龙新证

青花水盂

青花水盂上的一爪龙纹饰

白地绿彩大碗

白地绿彩大碗上的龙口舌纹饰

白地绿彩大碗

白地绿彩大碗上的龙爪纹饰

白地绿彩大碗上的龙爪纹饰

■江苏南京 李绍斌

自从《官窑青花一爪龙》的探讨文章发表以来,古陶瓷学界和收藏爱好者开展了热烈讨论,许多人为此各抒己见。有的寻找佐证,有的提供线索,把讨论逐步引向深入。

笔者综合新的资讯进行研究,竟然很难深入下去,似乎有了山穷水尽的感觉。尽管收藏圈里有不成文的俗定,叫“藏品不问出处”,但笔者还是禁不住有了要刨根问底的冲动。笔者顾不得朋友的忌讳,为了求索真理,还是忍不住写信,向青花水盂一爪龙的藏家丁先生发出询问:该水盂如何得来,何处得来?丁先生十分爽快,也希望早日研究出答案。他经过反复回忆说:“这件清乾隆青花一爪龙水盂还是二十多年前在北方某地工作时淘到的。当年工作之余,喜欢收藏文玩,所以曾结交了当地一些收藏家朋友。印象中这个人出自书香世家,依稀记得当时还有几件瓷器一起转让给了我。这件水盂当时他好像特别强调是件好东西。当然,我不会轻信他的描述,但仔细观察后这件东西确实很美,温文尔雅,有书卷气,就收藏在家。一藏就是几十年,也不在意。等我再找找看当年收来的其他瓷器。”

对于研究者来说,这真是一条十分有价值的线索。有了来处,就有了深挖下去的可能。笔者提请丁先生继续回顾当时的详细情况,尽快找到一起淘来的其他瓷器。

不久,真的传来喜讯,丁先生十分兴奋地告诉笔者:“找到了!找到了!在老家经过翻箱倒柜,又找到一件画有一爪龙的乾隆瓷!”这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笔者大喜过望!丁先生热情邀请笔者到他府上欣赏。

笔者急切地想尽快一睹瓷器尊容,特约请了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的钱俊华、蒋光意一起去拜会收藏家丁先生,共同见证“一爪龙”的新证据。

丁先生小心翼翼地从一个锦盒中捧出一只白地绿彩大碗,隔着书桌便看到这只碗非凡大气。碗上绘了七条绿彩香草龙,其中两条龙足上画二爪,另五条龙足上画的是一爪。轮廓线皆用金彩描绘,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气象。再仔细观察,惊奇地发现,五条一爪龙中四条龙口中描有红彩舌头,一条龙的口舌为头上的披发掩盖。另两条二爪龙口中则未绘红舌。几个人一边上手察看描金绿彩龙碗,一边进行研讨。为何同为乾隆官窑器,在同一件碗上绘制同样的香草龙,而龙爪却有一爪和两爪的区分?这又出了一个新的难题。大家认为新发现的绿彩龙碗上的龙纹饰,肯定有一定寓意,但一时还真想不出有何寓意。

静下心来,再回顾以往所掌握的资料,经过进一步梳理,笔者似乎又有了新的感悟。

乾隆长子永璜死得早,死的时候留下长子绵德和次子绵恩。在绵德20岁的时候生育了长子奕纯,这让55岁的乾隆当上曾祖父,实现了四世同堂;后来17岁的奕纯生了自己的长子载锡,让73岁的乾隆见到了玄孙,实现“五世同堂”。为了“五世同堂”的喜庆,乾隆在宫中特举办了“千叟宴”,炫耀自己喜获玄孙之乐。

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帝七十七岁,他在御制文中写道“古稀有七,曾元(玄)绕膝,适宜题堂,以享其事”,遂在紫禁城景福宫书写了“五福五代堂”匾额志庆,反映了乾隆帝喜得玄孙、“五代同堂”的欣喜之情。同时,刻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印,并亲自撰制《五福五代堂记》。记中有“天贶予得元孙,五代同堂。为古今希有之吉瑞”云云。踌躇满志的乾隆,溢于言表,十分得意。

据熟悉北京故宫的朋友讲:在故宫御花园后面,有一座建筑叫景福宫。景福宫有一个殿,叫“五福五代堂”,是乾隆玄孙的寝宫。堂中曾有一架雕漆的屏风,上面的龙纹都是一脚一爪。显示着清代乾隆时的伦理观念。

这下就对得上铆了,可能描金绿彩碗与青花一爪龙水盂同出于“五代五福堂”乾隆为玄孙们定制的器具。

乾隆曾下令宫廷画家根据他的旨意,绘出体现辈分的瓷器龙纹样,反复修改首肯后,由景德景御窑厂烧出素胎瓷,再交由宫中造办处照图绘制烧成。他死后,留下的几件一爪龙瓷器,又让几百年后的人猜测是什么寓意,真把人折腾死了!

看来青花一爪龙的佐证找到了——绿彩碗和雕漆屏风,寓意玄孙之用。但新的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碗上有两条龙足上是二爪?乾隆生前只见过四个玄孙,分别是:乾隆四十九年曾孙奕纯的长子载锡出生;乾隆五十年奕纯的次子出生,当年夭折;乾隆六十年奕纯的三子载铭出生;乾隆五十九年曾孙奕绍的长子载铨出生。这就是乾隆帝生前见过的四位玄孙。怎么会在碗上出现五条一爪龙呢?

据笔者推测,碗上两条二爪龙可能寓指曾孙奕纯和奕绍;四条一爪龙寓指乾隆生前四个见到的玄孙;第五条一爪龙很特别,与其他四条龙不同,披发遮面,不见口舌,这可能寓意尚未出生的玄孙之子——乾隆的“来孙”。这有资料可证。

乾隆在88岁寿庆时,期望自己还能活过一百岁。当时他曾提笔写下一首诗:“仰望如霄上,俯临欣目前。一身亲七代, 百岁待旬年。”真是信心十足!为此,他亲自为长玄孙载锡操办婚礼,就是希望这位玄孙尽快结婚生子,让自己实现“六世同堂”。遗憾的是两年后乾隆89岁寿终正寝,来孙未来身先死。又过四年载锡才生了长子溥庆。

当然,这依然不过是推测,是也?非也?只有当事人晓得,后人无从坐实。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