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龙里 周继厚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龙纹饰徽章是古代徽章中的一个大类,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为其他纹饰所不及。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徽章,堪称龙文化的载体和集大成。从汉代到清代,历经近2000年变化,形成了各朝代不同的风格特征。古代徽章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的过程。探讨研究历代龙纹徽章,可以了解龙纹饰的发展和演变,为古代徽章的鉴定和断代提供依据。以下选取不同朝代典型的徽章,对龙纹饰的基本特征作简要综合论述。
古代的花钱、符牌、补子、功牌,属现代徽章的雏形,具有现代徽章的若干特征。
最早的花钱起源于汉代,就已经出现龙纹。花钱基本具备徽章的基本特征:不具备钱币功能,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使用,一般是由民间铸造;多数用于佩戴,形状及规格与徽章相仿;种类繁多,如吉语钱、祝福钱、宗教钱、玩赏钱、戏秘钱、配饰钱、生肖钱等;多数有图案,也因此得名。龙纹花钱就是按图案进行分类。
汉代五铢钱中,背面铸有吉语、规矩纹、星象纹等用于佩戴的均属花钱。汉代龙纹花钱比较典型的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白金三品”。此后,龙纹花钱的铸制日趋广泛、经久不衰,直至民国时期仍是花钱的主要纹饰之一。
隋唐花钱注重写实,龙纹也更具艺术性,龙的形状有所改变,有鹿的龙角,鳄鱼的尾,鹰的爪,鱼的鳞……常伴有“火珠”云纹出现。
宋元花钱龙姿优美,富于变化,其特征是龙活跃于特定环境中,如龙凤成对飞舞花丛、祥云穿行、二龙戏珠等。辅助纹饰云纹样式较多,盘旋曲折,上下翻腾,气势磅礴,形态给人以动感。图1为宋代龙纹花钱。
西辽(1124—1218)是古代契丹族建立的王朝。王朝创建者耶律大石是一位具有汉文化修养的契丹贵族,是继汉唐之后汉文化向中亚传播的传承者。西辽龙纹花钱形态威武霸气,粗犷强悍,挂体工整,特点鲜明,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地域风格。图2为西辽腾龙挂饰花钱。
明清时期各有近300年历史,是花钱制作的鼎盛时期,龙纹花钱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大类,龙纹雕琢繁琐,富贵华丽,形态苍劲,附有波浪、山峰、云纹等,比较典型的是采用镂空透雕工艺。图3为清代镂空龙纹花钱。
契丹王朝北枢密院的职权相当于汉制的兵部,所以北院官员的符牌镌龙图。“北院承旨”(全称应为“北院都承旨”)牌是契丹北院官员(相当于二三品级)证明身份的符牌,相近于现代的身份证或通行证。牌面高浮雕一条立龙,周围空地散布云纹和吉祥宝珠等物,牌上按四方阴刻“北院承旨”契丹四字。图4为元代契丹龙牌,铜质,不规则圆形,通径5厘米。
腰牌是古代符牌中的一个大类,顾名思义就是官吏系于腰间证明其身份,常用作出入宫廷备查的通行证。明朝对官吏所佩腰牌有严格规定,不同级别、身份的官吏需佩戴不同质地、形制的腰牌。《明史·舆服志》载:“武臣悬带金牌。指挥佩金牌,双云龙,双虎符。千户佩镀金银牌,独云龙,独虎符……凡郊庙诸祭陪祀供事官及执事者,入坛俱领牙牌。”《会典》又载:“文武官出入禁门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之别,如期而缴。惟朝参牙牌,得朝夕悬之。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明代监察御史王忬象牙腰牌,上有獬豸相对,中有圆孔作纽以便系带,正面浮雕行龙纹,张口怒目,甚为生动,背面篆刻“给监察御史王忬佩”双行八字,布局严正,十分工细,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弥足珍贵。图5为明代监察御史王忬象牙腰牌,椭圆形,规格6.3×5.6厘米。
补子亦称“胸背”“官补”,是明清时期官服前胸或后背帖缀的尺寸30至40厘米的圆形或方形织物。官位不同纹样亦不同,文官补子图案用飞禽,武将补子用走兽,而皇亲国戚则绣蟒(龙)纹,作为身份、等级、地位的标志。图6为清朝亲王、亲王世子朝服的团蟒补子。
“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 俗称“免死金牌”,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堪称中国古代最早的勋章,在明代尤为盛行。满清入主中原改朝换代后,废除“丹书铁券”制度,用“功牌”取代,由总督、巡抚、统兵等高级官员用以颁赐有功部属,基本具备现代奖章、勋章的诸多要素。功牌多为纸质,也见有金、银、铜制作,功牌上常镌(印)龙纹。
图7为清代头等功牌,银鎏金,1896年制颁,云龙图案,龙身粗壮,威武雄浑,雕刻精美。
图8为大清钦差大臣赏给功牌。李鸿章出访欧美时赠送各国要员,分金、银、铜三种,设计优美,铸工精细。
清光绪七年十二月十九日(1882年2月7日),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真正意义的勋章——御赐双龙宝星,以“表德彰誉,率世历俗”,开创中国勋章制度先河。该勋章设计中西结合,外形为星状,图案仿照大清国旗,以龙为标志,共分五等十一级,第一、二、三等各分三级,第四、五等不细分级,等级用满文标于宝星之上,并镶嵌珍珠、珊瑚、宝石等,以颜色区分等次。授予勋章的同时发给“勋章证明”,以资佐证。《宝星章程》对勋章颁赠对象、佩挂所用绶带都有明确规定。起初仅颁赠外国使节,或作为外交礼品,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才经外务部奏准,亦可颁发给本国外务部官员及出洋使节。
图9为御赐双龙宝星二等二级勋章,图10为御赐双龙宝星二等三级勋章挂章。
以“双龙宝星”为先导,真正意义上的徽章从朝廷到民间便层出不穷。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必要,遂于1901年9月下诏,宣布整顿兵制,编练新军(即使用枪炮的军队)。1905年,岑春蓂以湖北按察使擢升贵州巡抚,正式开始编练贵州新军。新军第一标下辖三营,每营500人,辖四队(分左、右、前、后队),另设炮队。全标军官l07人,士兵1846人,共1953人。每日内堂功课、外场操课各3小时。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护理云贵总督沈秉经会同贵州巡抚庞鸿书、贵阳知府李传统等地方官员,检阅新军第一标编练成果,特制一枚纪念章,手工两面錾刻黏合,中间空心,正面镌高浮雕龙图,立体感强,龙须、龙鳞毫发毕现,精美绝伦,工艺精细高超。背面上半部边缘刻“光绪叁拾叁年贵州常备步兵队第一标秋操纪念”铭文,中间竖刻“云贵总督沈、贵州巡抚庞、贵阳知府李”三排文字。这是目前发现贵州最早的龙纹徽章。
图11为贵州新军秋操纪念章,银质,直径10.2厘米。图12为京师大学堂奖章,铜质珐琅,图案为二龙戏珠,章上镌“京师大学”“奖”小篆铭文。
苏州历史上民间的消防组织称为龙社,又名水龙会、水龙救火社和水龙公所,因为当时救火所用的主要工具是水龙而得名。龙社的大量出现是在清末,其创办者多为热心公益的商人。龙社与当时的会馆、公所、市民公社等社会团体关系密切,社址大多借用善局善堂、寺庙宫观等慈善宗教设施,这与救火属公益善举有很大关系。清末金阊(今苏州)永义龙社证章,盾牌造型,符合消防救火的主题,左边绘有大清国旗,右边绘有双龙戏珠龙旗,估计为永义龙社社旗,名称与龙旗,相得益彰。图13为金阊永义龙社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