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10版:玉石文化 上一版 下一版  

色艳撩人的齐国红玛瑙器

齐国斜棱红玛瑙瑗

多彩玛瑙璧

齐国红玛瑙扣形珠

齐国红玛瑙珩

齐国红玛瑙觽

齐国红玛瑙大竹节管

齐国红玛瑙大竹节勒子细部

齐国红玛瑙腰鼓形勒子

汉昏侯墓中的红玛瑙腰鼓形勒子

■山东淄博 魏传来

玉在古代是一个广义概念,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石之美者”谓之玉。凡美石制品均在玉器的范围,其中自然包括硬度极高的水晶(水玉)和玛瑙(赤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玉器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时期,这期间,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玉器艺术光辉灿烂。

地处山东半岛的齐国,春秋成为五霸之首,战国又是七雄之一,与西秦并称东西二帝,是万乘之国,其国势强盛、实力雄厚,为东方泱泱大国。近年来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证明,齐国是一个盛产和广泛使用水玉和赤玉的国度。

齐国是周朝时期由华夏族(汉族别称)在山东东北部建立的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东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临近大海。国都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始称王,传至齐王田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被秦所灭,后于公元前208年复国,至公元前202年被汉将韩信所灭。

齐国从春秋时代开始依靠商业作为国家战略而崛起,一跃成为中原霸主,霸业一直持续到战国早期。商业及所带动的手工产业使齐都临淄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首都,冶金、纺织、造车、做陶、制玉(水晶玛瑙)、铸镜等手工业十分发达。《战国策·齐策》记载了当时的齐都盛景:“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当时的齐人非常富有,奢侈之风盛行。《汉书·地理志》说齐国“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从王侯大臣国戚贵族到一般士大夫都喜欢讲排场、好铺张,以奢侈为荣。他们对这些迷人的人间奇珍水玉和赤玉的使用和占有,可以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赤玉(玛瑙)的硬度与水玉(水晶)相同,但光亮柔和、种色更多,俗称“千种玛瑙万种翠”,特别是一种色彩红艳、温润剔透的被今人称为“齐红”“中国红”的稀有玛瑙(玉髓),更是被奉为上品,是贵族们争相拥有的奢侈品。

玛瑙在我国古书的记载很多。汉代以前的史书,称玛瑙为“琼玉”“琼瑶”或“赤玉”“赤琼”。《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毛苌注:“琼瑶,美玉。”《广雅》亦有“玉赤首琼”之说。章鸿钊在《石雅》中说:“然则琼者何?今玛瑙是也。”

玛瑙一语来源于佛经。古代印度人看到玛瑙的颜色和美丽的花纹很像马的脑子,以为它是由马脑变成的石头,所以梵语称它为“阿斯玛加波”,意为“马脑”。自佛经传入中国后,翻译人员考虑到“马脑属玉石类”,于是巧妙地译为“玛瑙”。可见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后,赤玉、琼玉或赤琼才在我国改称“玛瑙”。“玛瑙”一词最早见于魏文帝《玛瑙勒赋》:“玛瑙,玉属也,出自西域,文理交错,有似玛瑙,故其方人因以名之。”

由于齐国王室贵族和富商阶层对玛瑙的高度崇尚,并以佩戴它来显扬自己的地位、财富、权势、仪表和风雅,与之相应的装饰品开始大量出现,玛瑙制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他们饰戴的组佩是一种全新的装饰形式,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崇玉用玉观,而全部以水晶、玛瑙代替。他们也不喜欢西周杂佩中那些富有情趣的凤鸟、蚕蝉等动物玉件,而是以水晶玛瑙璧、瑗、环、竹节形勒、腰鼓形管、扣形珠、璜、珩、觿、冲牙、太极鱼这些抽象的形制组成。而且表面不再做工,没有纹饰,不带轮廓线,线条简洁,色彩冷艳,整体呈现出一种光气俊朗的效果。

这些绚丽多姿、工艺精湛的各式佩饰组件以富于变化的组合形式穿成几列纵队,系于直径最大的一个水晶、玛瑙环上,悬挂在齐国王室贵族的身上。

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是,齐国是商业兴国,那些在商业中兴起的富商巨贾,已开始无视传统严格的贵族等级制度,也大量佩戴悬挂使用这些斑斓纷呈、流光溢彩的玛瑙宝石。

由于玛瑙色彩丰富、色艳撩人,在那种趾高气扬的步履中不但能清脆作响,并能反射耀眼的光芒,更能标新立异,给人的感觉非同凡响,确与其他玉器有所不同。

另外,齐国有厚葬之俗,“布帛尽于衣裘,材木尽于棺椁”,而且将大量玛瑙器随葬。一座较大规模的贵族墓中随葬的玛瑙器,少则数百件,多则数千件,其奢侈之极,非他国可比。据最新出版的由山东考古研究所编著的《临淄齐墓》一书载,在科学发掘的十九座全部被盗掘过的战国齐墓中,出土的玛瑙器高达514件。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出土玛瑙珠和蚕形饰数件;章丘绣惠镇女郎山一号战国大墓出土玛瑙环6件;长岛王沟东周墓群出土玛瑙蚕形器8件、玛瑙环36件、玛瑙形饰52件;这些玛瑙器常与玉器、水晶等组佩饰串联构成组玉佩,呈现着死者生前身份的高贵与奢华。

齐人贵族喜欢并大量佩用红玛瑙,是有“尚赤”的历史渊源的。在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到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被认为是代表东、南、西、北、中的五方正色。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比作五方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我国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时期流行白色。周朝为火德,火色赤,故尚赤。国宝青铜器“大克鼎”上的铭文,清楚地记载了“克”被周天子赐予红衣的荣耀。周朝给予红色正统地位,最早让红色成为“流行色”。

周朝国相姜子牙分封齐国,继承了周朝的火德,也尚赤。至今在潍坊太公堂山一带,还流传着建国之初,姜太公求贤若渴,为求原商朝莱王孟鬲辅佐,将自己佩饰的一块心爱珍藏之宝“赤玉”送给孟鬲的故事。

齐人认为,红色延续着火德尚赤的大周气息;氤氲着盛世气派的大周遗风;沿袭着灿烂辉煌的大周脉络;流转着独领风骚的大周神韵。齐人坚信,红红火火这吉祥的颜色,是大富大贵的象征,更能够驱散妖魔鬼怪。

那些流行的鲜艳亮丽的“齐红”玛瑙,恰似采撷了宇宙彩霞中最绚丽迷人的光色,辉煌夺目,火红撩人。不但凝聚和折射着齐人尚红的情操,也开创了中华民族最早的“中国红”情结。

珍藏在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的这些齐国玛瑙器同水晶器、滑石器一样,由于本身材质的原因,虽在地下千年甚至几千年,也不沁无染,高古如新,特别是与滑石器放在一起随葬的玛瑙器,清洗出来后更是光鲜如初、熠熠生辉、美丽可人,为我们留下齐国玛瑙艺术的永恒与不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