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第11版:特展 上一版 下一版  

众“神”云集的一场德化窑瓷塑展

明代德化窑释迦立像

清末德化窑白釉“麻姑献寿”立像

清代德化窑观音坐像

民国德化窑踏雪寻梅雕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福德正神坐像

明代德化窑白釉真武大帝坐像

清末民初德化窑妈祖坐像

清代德化窑童子观音坐像

本报讯 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近日,一场众“神”云集的“此心安处——厦门市博物馆藏德化窑瓷塑展”亮相厦门市博物馆主馆二楼C厅。

福建德化窑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以瓷塑人”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窑口。德化白瓷以质取胜,白若凝脂,其中人物瓷塑最具艺术感染力,因其白如高原雪山,圣洁温婉,故宜烧制佛道偶像、妆雕浮生众相。

此次展览分为“佛心禅意”“道通天下”“众生万相”三个部分。厦门市博物馆从馆藏400余件德化瓷器中精选68件瓷塑珍品,展品种类丰富,众“神”云集,不仅有释迦牟尼佛、达摩、弥勒、观音等佛教神祇,亦有妈祖、关公、文昌帝君、真武大帝、广泽尊王、寿星、八仙等道教神仙,还有东方朔、花木兰等民俗人物。陶瓷与神祇慈悲情怀的奇妙组合,让观众在欣赏神像亦刚亦柔的艺术魅力之余,感受安定人心的豁然心境。

如展出的明代德化窑白釉福德正神坐像,高21.3厘米,胎地坚致、厚重,釉色白中略泛灰黄;面目、衣褶、冠带等的刻画均十分精到,清晰明快。“福德正神”俗称土地公,是民间最普遍供奉的神祇之一。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尤为盛行观音、达摩、福德正神、文昌帝君等宗教人物造像。

造型微妙传神的清初德化窑童子观音坐像,观音发髻高卷,两目微闭,身披璎珞,下身着裙,系腰带,左手托如意钩,右手残损,端坐于台上,一脚赤足外露。左前侧一金童,双手托持长枝荷花,立于波涛之上。后有奇石台座,上置一净水钵。塑像造型优美,微妙传神,既肃穆大方,又慈祥和蔼,雕工自然细腻,飘然若生。

端庄优雅的清末民初德化窑妈祖坐像,通高33.2厘米;造型为妈祖端坐于凤銮椅上,双手执圭抱拳于胸前。面庞圆润,柳眉细眼,樱桃小嘴,表情和蔼慈祥,端庄中透着优雅。头戴装饰有凤鸟的冕冠,冠上展翅飞鸟意指百鸟来朝,冠的前后垂有流苏,两鬓插凤钗,舒卷华丽。圆肩上披着珠边花式坎肩,身着广袖衣袍,袍上装饰有腾龙、瑞兽,下部裙裾堆饰鹤鹿纹及珠串飘带,足蹬绣花靴。銮椅靠背和两侧扶手均作凤首形。通体施白釉,釉质光润明亮,如脂似玉,胎釉浑然一体。此件妈祖像面部刻画细腻,呈现出庄重而温和的神情,衣裙纹理婉转流畅,富有柔顺平滑的质感,而静穆端庄的坐姿、含蓄的内在美感,加上妈祖本身所赋予的至高封号,体现出神圣化与写实化、世俗化的多元结合,具有很强的亲和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文昌帝君是民间传说的掌文运之神。此次展出的清代德化窑文昌帝君坐像,国字脸,大耳,上下唇留有须孔,备配真须,头戴官帽,身着宽袖龙袍,两脚带缚于颈后分置两肩;左手执玉如意,右手自然下垂,两足蹬靴微露。塑像胎白坚致,釉微泛青,仪态文静,端庄慈祥。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5日。(记者 王国良 通讯员 郑婷楠)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