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 胡剑明
收藏往往可以给人带来意外的文化趣味。这块晚清时期漆金木雕板(见图),长100、高24、厚2厘米,画面是传统图案:意气风发高中状元者,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八卦旗象征吉祥,旗鼓开路,穿城过街。牌子上写着的应该是“肃静”“回避”……描画的正是当时“状元巡街”的场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也是古时科举制度制造的氛围,是那时学子中了状元后的一项特别风光的行程。
据中国科举博物馆记载可知,旧时科举会试中,进士一甲共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叫“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年最少者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状元郎“披红骑马”巡街,旧时器物上有很多种图式,在戏剧、小说中也有很多描写与演绎,而一般文献中却并不多见。笔者搜集了一下,写录三种以作趣闻:
其一,明朝嘉靖十一年,年仅21岁的林大钦高中状元,皇帝赐他游街。他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气派非凡。
其二,唐朝曲江宴宴会的场所在曲江亭子。安史之乱以前,各部都有曲江亭子,一般建在水池边上。唐玄宗逃到成都后,这些亭子大都被兵火烧毁。只有尚书省的还在。进士宴会,就在曲江亭里举行。酒后,泛舟池上,听歌赏舞。举行宴会前的几天,进士们骑马列队从大街上和河边上隆重走过。这就是“骑马游街”。不仅民众可以看,达官贵人们也争相品评,往往其中十有八九,被这些官员们选作女婿……
其三,皇帝在金銮殿传胪唱名,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后,状元领诸进士拜谢皇恩后,到长安左门外观看金榜及回家的过程。从金銮殿到长安左门,要步行经过太和门、午门、端门、承天门(现天安门)到大明门(清为大清门),那壮观其实胜过“巡街”。
这块木雕板是古建筑正门门框上端的横木,叫“门楣”,一般都是由粗重的实木整板制成。古建按照建制,只有朝廷官吏所居府邸才能在正门之上“标示门楣”,一般平民百姓是不可有门楣的,哪怕你是大户人家,富甲一方,如果没有官场上的身份,也一样不能在宅门上标示门楣。
门楣也有区分。《古朝观筑》记载:一般是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来说,门楣上有两个门当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有四个门当的,对应四品以上官员;至于十二个门当的,则只能是亲王以上的品级,换句话说,就是皇亲国戚,不是封王的也不敢建三开门,嵌十二个门当。门前也有要求,官员们讲究门高于路,所以,门前要有台阶,但这台阶可不能随便修,也要按照制度来。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三级,以此类推,但台阶数目最高不能超过八级,超过八级那就是九了,九乃数之极,那是代表顶点的数,除了皇上谁也不能用。随着官员晋升,门前的台阶数目会慢慢增加,文人们经常谈的一个词“进身之阶”,其中的“阶”就是从这儿来的。
关于门楣,还有几层意思。唐代诗人白居易《和答诗·和〈阳城驿〉》云:“改为避贤驿,大署于门楣。”太平天国洪仁玕著《英杰归真》上说:“天父暗置一朱书在燕寝门眉罅中,批云‘天王大道君王全’七字。”作家冰心在她的《去国·斯人独憔悴》散文中写过:“家门口停着四五辆汽车,门楣上的电灯,照耀得明如白昼。”作家汪曾祺的小说《端午的鸭蛋》中也有一句:“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我们现在过年时也会将春联的横批“四季平安”贴在自家的门楣上。徐特立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我对于青年的希望》,他说,“青年要有所作为,你们要光大门楣。”等。
收藏之所以称为文化,就是因为它含有许多传承而来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信息,作为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中必须加以研究,这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