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春台》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四年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日前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格非,中国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望春风》《月落荒寺》及“江南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集《褐色鸟群》《迷舟》《相遇》等,散文随笔集《博尔赫斯的面孔》《小说叙事研究》《文学的邀约》等。
故事聚焦20世纪80年代至今40余年的漫长时间,北京春台路67号四个人物的命运流转。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分别从江南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肃云峰镇、天津城来到北京春台路67号。他们的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又彼此交叠。他们从无序、偶然中走来,却在时间的湍流中始终往前行进。
小说以俯瞰的视角开篇,张望浩瀚宇宙中的无数微尘,微尘一刻不停地微弱振动,连成无数故事,犹如有人轻轻转动“梦的万花筒”。他们的故事,是无数“微弱振动”中的一角,故事渐渐拼凑成全貌,带我们离开地面,回望时代。时代里,藏着某种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的隐秘逻辑。
《登春台》延续了格非与当代生活进行“游击战”的写作策略,格非深知,当代生活世界波谲云诡,不可能被一部作品一网打尽,所以他近年的作品多以分体式、拼图式的方法,悄然营构当代生活世界的总体和纵深。
“人的一生,很像是可以醒在不同时空中的梦的万花筒。”这句话,可谓小说中四个主要人物的人生写照。这四个主要人物均是取自当代生活河流的水滴,他们来自不同的流域和河段,他们互相交叉重叠和映照;他们既有折射生活的典型性,也有着反思生活的思辨性。
《登春台》承载着格非对人生况味、生活境遇的深沉思索,小说的哲思与意蕴超越了故事本身。作品中有着五彩斑斓的田野乡间风光,字里行间弥漫着抒情气息,颇有梭罗、爱默生自然文学的质感肌理。格非用散文笔法写故事,并不依赖戏剧性事件,而是有“过生活”般的纪实节奏。这种匀速的叙事方式,给小说读者带来更真实的阅读体验。(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