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东西,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那些被照相机定格的瞬间,都让历史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近日,笔者偶然得到一张老照片。照片是在石狮美术工艺厂的生产车间里,一群妇女正穿针走线。精美的刺绣工艺品正在绘就,一针针指尖技艺转变为一笔笔指尖经济,石狮侨乡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建设的美好前景,也在这些侨乡妇女一针一线的刺绣下娓娓织就而出。
据了解,石狮美术工艺厂厂址位于原石狮人民体育场东边,其前身为石狮华侨美术刺绣社,组建于1955年,工房分设在大仑街、马脚桥等处;1958年转制为地方国营华侨美术工艺厂,1961年改制为县办集体企业,称为石狮美术工艺厂,厂址分设在太原路民房和上帝街旧工会内,1976年间搬迁到石狮人民体育场东侧新厂址。这个时期,石狮美术工艺厂的产品丰富多样,包括刺绣、珠绣拖鞋、枕套、编织袋、手提包、皮箱、皮带等,且大多都供外贸出口。
1977年,通过港商高淑宝牵线搭桥,外引内联,石狮美术工艺厂开始对外出口四幅套和八幅套的“福”绣工艺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和西欧、北美等地。当时,从事刺绣工艺的厂内女工有40多人,发放厂外加工的女工达300多人,她们夜以继日,辛勤劳动,为国家赚取宝贵的外汇。据统计,1980年为该厂最高年产值年份,总产值33.98万元。 (陈嫣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