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易么佳
在2023年2月23日举办的“第33届长沙天心阁古玩城春交会暨地摊文化节”免费鉴宝活动中,有一位持宝者掏出1枚古铜钱放在鉴宝台上,自述是祖传下来的请专家鉴定真伪。笔者拿起铜钱一看吓了一跳,竟然是一枚极罕的鎏金“顺天元宝”背“千”钱,从钱体上可归属于老生坑类。
因为钱体表面有一层自然生成的深褐色保护膜“包浆”,背面轮廓呈现了一层薄薄的鎏金痕迹,仔细一看即可发现该钱形制虽然浑朴,但轮廓不周正,铸工也不规整,钱文不仅笨拙,而且笔力不畅。由此即可认定,这枚鎏金的“顺天元宝”背“千”铜钱,疑是出自明末清初的民炉仿铸品(图1),当然老仿品也有价值。
国内对“顺天元宝”背“千”鎏金钱有市场交易信息。2011年5月中国嘉德举办的2011春季邮品钱币铜镜专场拍卖会上,一枚顺天元宝背“千”鎏金钱,以115万元成交(图2)。
据原藏家言:1992年得之于河南洛阳古玩市场上,生坑。其钱红斑绿锈,反面有部分白碱锈,后经滚水浸泡,刀剔除锈,使之钱文清晰。其形制浑朴,轮廓周正,铸工精整,品相:钱文古拙潇洒,书体多有行草笔意,且疏密有致,遒劲有力,看似稚拙,实则颇有韵味。此钱虽出自河南洛阳,与史思明驻东都时所铸“顺天元宝”背月纹年号钱同名,但风格迥异,具有浓厚的五代时期大钱气息,从背文纪值上看,当为刘守光改元应天时所铸的套子钱品种。推测地说,应天、顺天、乾圣、应圣系列纪值套钱为纪念性质的庆典钱,由于铸量甚少,存世珍罕,尤其是这枚背“千”大钱,除了可填补中国古代钱谱所载套钱的缺失品种外,还有极高史料价值,是古泉名珍之一。
五代初燕铸币与“顺天背千”鎏金钱之背景,据史籍载:唐末战乱不堪,皇权旁落,各藩镇拥兵自重,中原处于多事之秋。北方逐渐形成李克用与朱全忠两大势力,李克用占据河东地区,朱全忠拥有河南一带。行伍出身的深州人刘仁恭,原为卢龙节度使李匡威旗下将领,后兵变失败,归附太原李克用。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刘仁恭借助李克用兵力攻占幽州(今北京西南),被追任为卢龙节度使并摆脱河东控制,建立割据政权。其后,刘仁恭利用两大势力矛盾,依违于李、朱之间,称雄一时。
刘氏父子据幽州时曾铸过永安钱。据文献资料及古泉专著录载:金海陵王政变夺位之后,接受群臣建议,诏令从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天德三年(1151),尚书右丞张浩奉命缮修营造工程,土建掘地时所得古钱,文曰:永安一千,朝议以为瑞。清乾隆、嘉庆年间,京师西山有石匠与农人取石、耕地时得到“永安一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钱数枚,落入不少嗜古成癖的金石藏家箧中,得以著录考述,为世人所闻。至20世纪初,永安钱始大量出现,当时北京房山西北的大王山下大安村不时有永安铁钱出土,“村人掘得积聚,冶为农器”。后经商贾之手不断流于市,引起泉家重视。对于永安钱的归属问题,前贤曾有过探讨和考稽。藏泉大家方药雨力排众议,在《言钱别录》一书中,根据永安钱来源和出土地域情况,旁征博引,追根溯源,断其为幽州刘氏所铸。至此,群疑释然,铸主归属始成定论。
刘氏父子除铸过永安钱外,尚铸有少量的铁“顺天元宝”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系列及“货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铢”等。谱录上最早刊载“应天元宝”背“万”、“乾圣元宝”背“百”、“应圣元宝”背“拾”纪值钱的是日本奥平昌洪所著《东亚钱志》,经泉界前贤考订其为幽州刘守光所铸,并认为这三枚孤品钱早年均已流入日本,唯缺失背“千”钱。马定祥批注《历代古钱图说》中则认为此套钱“应尚有乾天元宝背千钱,但实物尚未发现”。从出土实物看,可证实此套纪值钱中确有背“千”钱存在,只是币名不是批注中推测的“乾天”而是“顺天”。据现存资料和实物见闻统计,背“千”前后出现过三枚,一为海外某泉家的传世品,其包浆底锈尚好,只是磨损严重,造成钱文漫漶;二为生坑品,河南出土,品相甚好,惜已落归海外大藏家箧中;目前国内仅存的是一枚生坑鎏金钱,为河南洛阳泉家所藏,一直视如拱璧。
市场上后仿和新仿“顺天元宝”钱,在地摊和网店应有尽有,形制和质地五花八门,价格从几元到逾千元不等,但要记住的是,真的“顺天元宝”钱在古玩市场上是无漏可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