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11版:藏海观澜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瓷友雅集长见识

彩绘描金瓷杯纹饰

彩绘描金瓷杯底足

■江苏南京 李绍斌

在收藏界,喜欢古代陶瓷者众多,志趣相同者结成的朋友叫做瓷友。瓷友之间小范围的聚会、鉴赏、研讨活动,称为“瓷友雅集”。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日,窗明几净,和谐气氛之中,朋友们相约而来。各自取出收藏的“宝物”或稀缺的古瓷标本,或完整瓷器精品,一边品茗观摩,一边把玩研讨。珍品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既增长见识,又变自乐为众乐。真好!

最近,我应邀参加了一次雅集活动,着实大开眼界,增长学识,得意外收获。

活动在一位朋友家举行,大家主要看他的藏品。他首先拿出一个锦盒,小心翼翼地从里边取出一对小酒盅放在铺着衬布的台上。杯子虽然很小,口径和高度不过寸余,但一眼望去,却有一种大气象扑面而来。彩绘描金,光彩夺目!

于是乎大家争先恐后围拢来,上手仔细欣赏。瓷杯轻巧绝伦,灯光下玲珑剔透。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上面绘制仕女二人,仪态俊美,毫发毕现;衣饰描金,艳丽华贵。一女手持桂棹,一女手擎宝瓶,乘槎航于海水波涛之中。背面依然满工,海水中有几座山,山之上云海翻腾,拥抱着一座楼阁。背景是天空,全用金水绘制。

看到如此精美器具,大家一致意见,清代官窑制品无疑,而且它的主人定是不凡!果然,在其小小的底足中,有细如发丝的六字矾红篆书官款:大清乾隆年制。原来是清宫订烧之物!由乾隆皇帝再联系看杯上的纹饰,让人马上想到这不是《水漫金山》的故事吗?如是,二女应该是白娘子和小青。大家也以为然。理由是镇江有三座名山:金山、焦山、北固山,乾隆皇帝效法其父六下江南,多次驻跸焦山行宫,随喜金山寺。他下江南的目的固然有巡视江防海防工程,体察民情的意思,但多半是为了陪太后游山玩水,也炫耀盛世天子的威风。既然旅游而来,免不了欣赏江南风光,赋诗题辞之余,也会享受美食、看戏听曲,寻欢作乐。我想发生在镇江的《白蛇传》戏曲,太后和老爷子是爱热闹的人,自然也要看看的。和尚多事,不好好念经,偏爱搅和人间婚恋之事,结果引发矛盾,招来麻烦。看来皇上是同情白娘子的,让造办处在酒盅上绘以水漫金山故事,交由景德镇定烧。

自朋友家回来之后,夜不能寐,酒杯之事难以释怀。总觉得自己的“水漫金山”之说靠不住,当时有点望图生义,主观臆断了!打开手机再细看杯子照片,果然不对了!杯上纹饰除两位女子,所乘之槎上还有两只绣墩、一个花篮,花篮内插着两枝灵芝;五彩祥云缭绕,云中有仙鹤翱翔,高大楼阁也并非庙宇。从一般意义上讲,瓷画上的仙鹤有贺寿之意,山水有福山寿海之喻,灵芝祥瑞,美酒自然用来祝寿。总之,画面呈现出一片祥和景象,绝无“水漫金山”、和尚与魔女斗法的情景。搜索脑海中的资料储备,最后断定应为麻姑乘仙槎赴瑶池向王母献寿的场景!

有关“仙人乘槎”的故事,最早产生于西晋时期。西晋张华著《博物志》,书中说天河与海通,海边一人乘槎泛海漂流,结果通到了天河,而且见到牛郎饮牛、织女织机的奇遇。东晋诗人谢灵运《青莲》诗:“我道玉衡邀,织女则不乐。昔日张骞槎,怪他悤悤过。”以为张骞寻河源应是乘槎去的。因此有了“张骞槎”一词最早的记载。南朝梁诗人庾信《七夕》诗:“牵牛遥映水,织女正登车。星桥通汉使,机石逐仙槎。”进一步联系到“汉使”和“仙槎”,正是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的史实演化。又有了南朝梁学者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的“张骞寻河源,所得槽机石”的说法。于是便传说张骞乘槎寻河源,直通银河,与织女对话,织女还送他织机用的石头作证。

南北朝时期,道教认为仙界的存在,经过长期潜心修行可以得道成仙。从而乘槎泛 海、飞升游仙之类的故事风行。道教在传播过程中,将著名的历史人物与得道成仙之说相融合,便有了“张骞乘槎”和“仙人乘槎”的传说。麻姑乘仙槎到西天,向西王母献寿也就有了依据。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麻姑是大名鼎鼎的女神仙。东晋道教传播者葛洪著《神仙传》,说她为建昌人,东汉时修道于牟州姑余山,常掷米成珠救济穷人。她说自己曾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自然是长生不老的神仙。麻姑献寿图源自中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把麻姑说成道教中的仙女,是长寿和健康的象征。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生辰,众神仙都会驾到,为其贺寿。乾隆酒盅上的麻姑献寿图,正是表现麻姑在三月初三西王母寿辰之日,乘仙槎赴瑶池,用灵芝酿成的美酒作为礼物,向王母祝寿。

因此,古代民间常用这一典故表达人们对长寿老人多福多寿的美好祝愿。所以在绘画及玉雕、木雕等工艺美术上,多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出现。明清时还有许多反映在瓷器纹饰上。明代民窑常绘“张骞乘槎”图,而清代官窑则多画“仙人乘槎祝寿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