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 何锦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渡过黄河进逼济南。时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不战自退,各县之长,弃城而逃,人心惶恐。日军趁虚而入,山东半岛很快沦陷。而各地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各阶层爱国人士,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推翻日伪政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坚持抗日斗争。当时为筹集、疏通抗日经费,进行军政建设,抵制日伪货币的掠夺,有些区县民主政府便印发了地方流通券。
抗战前,莱芜县农民协会发展乡农会达90余处,会员约4500人。中共莱芜县委以县农会名义,改革乡村政权,清理地方财政,打击劣绅贪官,做了很多有益于农民的事情。为抵制高利贷盘剥,县农会组织农民自愿入股,成立“农民信用合作社”,向农民低利借贷,以扶贫救穷,深受民众欢迎。
1938年初,中共山东省委在鲁中徂徕山发动武装起义,建立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不久,攻占莱芜城。原农会会员大都参加抗日斗争并成为骨干。1939年8月8日,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这是泰山区第一个抗日民主县政权。民主政府沿用抗战前农民信用合作社形式,由县长谭克平兼任经理,县财政科长薛鸣玉为副经理,成立莱芜农民合作社,印制发行莱芜农民合作社券,用于军政建设,低利发放贷款,信誉极佳。1939年10月,经上级批准筹办农民合作社纸币印刷所。印刷所设在陈家庄李宪臣的后宅里,印刷机安在院内的两间北屋里。印好的纸币放在秘密仓库一屋下的地窖里。窖口设在地瓜井内。
印刷纸币的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印刷人员从不露面,一切食用由家住该村的李焕军负责筹办,所需物资均由“同德成”商号(县委的秘密联络站)采购。纸币初印时分为“伍分”(图1)、“壹角”(图2)、“贰角”(图3)、“伍角”4种面额,其中“伍角”票面为紫色(图4),后改为蓝色(图5)。1940年春节后,日寇占据了多个重要村镇,环境急剧恶化,印刷所遂转移至大王庄镇龙亭峪朱尔奎家。出版最后一版“伍角”(图6)红色纸币后,停止印行。
其中“伍分”“壹角”“贰角”“伍角”纸币的正面,分别为割麦图、耕牛图、收割图、农作图。而纸币的背面,两侧均为阿拉伯数字的面额;不同之处为正中的中文面额,“壹角”“贰角”(图7)为上下排列,“伍分”“伍角”(图8)则为左右排列。
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还于1940年6月25日以《莱芜生产建设猛进》一文予以报道:“(莱芜)县农民合作社辅币,经政府批准发行以来,因基金稳固,信用卓著,全县大小集、各乡村均已普遍使用,不仅使敌占区伪钞受重大打击,且对本县财政经济有很大帮助。”
1940年2月,中共山东分局指示“扩大及整理泰莱区流通券”。于是,流通券名称由“莱芜农民合作社”改为“农民合作社”(票面两边加印“莱芜”地名),票面上的印制时间由“民国二十八年”改为“民国二十九年”,印制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共四种券别,其流通范围随之扩大。
据1941年曾在鲁中北海银行总行营业科工作的薛文林回忆:莱芜农民合作社券,除在莱芜流通外,还流通到泰北、莱东、莱南和博山南部一带。1940年11月,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朱瑞在《山东工作报告》中讲:“已发行纸币计北海银行新钞六十万元,鲁西银行四十万元,泰山农民合作社地方票十万元,信誉均高。”朱瑞书记在“农民合作社地方票”前冠以“泰山”区名,由此可知莱芜农民合作社券已成为泰山专署的流通券,发行量扩大为十万元。报告中将其与胶东北海银行(1939年重建)券、鲁西银行(1940年5月成立)券相提并论,称之“信誉均高”,可见莱芜农民合作社券的发行流通,对泰山抗日根据地开辟和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1943年4月,北海银行鲁中分行成立。为在鲁中抗日根据地(由泰山、泰南、沂蒙等根据地组成)统一使用北海币,鲁中分行在《鲁中分行一九四三年工作报告》中提到“这年决定收回莱芜农民合作社流通券,共计收回销毁二十四万二千五百八十七点六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