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7版:海丝潮 上一版 下一版  

耕海牧渔有传承

千帆奔渔场

刺网作业

定置网作业之接斗

定置网作业之入杢

纺线织网之纺线

纺线织网之车担

纺线织网之连线

4月下旬,休渔期将至,休渔之于渔民,正如农歇之于农民。滨海石狮,耕海牧渔的传统历来就有。据《石狮市志》记载,宋代石狮渔船已到浙江舟山渔场从事捕捞生产。宋建炎年间(1127-1130),祥芝至永宁沿海渔民采用定置网捕鱼作业。明宣德五年(1430),蚶江渔民由内湾定置网作业发展海上捕捞。明嘉靖十三年(1520)石狮沿海有渔船到浙江东嵊山一带海域捕捞作业,清初开始向东嵊山以北海域扩展;清道光至民国年间,使用张网、流刺网、钓具、拖网等渔网具,在近海及台湾海峡进行海洋捕捞生产,除原作业渔具外,又使用围罾作业,改革开放以来,渔区首先实行体制改革,渔民合股造船搞镰钓或定置作业,船网工具不断得到更新和改革,渔场不断向外发展。

海峡传统捕捞技艺承载传统海洋文化,随季节、天气、风向、水温、水色、潮汐变化而相应调节捕捞作业,确定作业渔场,其捕捞方式可称为海洋文化“活化石”,是中国传统海洋捕捞技艺重要的研究范本。随着现代化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捕捞技术的推广,传统木帆船时代的渔业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逐渐式微。木帆船时代的老渔民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与此有关的非遗资源处于“濒危”状态。如今,海峡传统捕捞技艺被列入泉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为了传承耕海牧渔精神,也是为了留住记忆,寄托乡愁。

本版文字:邱育钦 本版摄影:邱国仁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