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10版:闽南故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从竞新女学走出的林朝素、刘瑜璧、林圣雪、郑衍蕃、林贵攀等一批女性教育者及革命先驱者

风云变幻中的女中豪杰

——记早期石狮教育界女性先驱者

莺山书院旧址

林朝素

刘瑜璧

莺山书院旧址

日前,笔者再次来到永宁西门外大夫第、日茂行建筑群的十三架古厝(共有十座古厝),其中一座古厝叫“莺山书院”。这是当年日茂行的附属楼,是日茂行子弟的读书之处,那时候被称为“大书房”。后来的莺山书院成为晋江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竞新女学的校址。这里走出了林朝素、刘瑜璧、林圣雪、郑衍蕃、林贵攀等一批女性教育者及革命先驱者,为当年妇女儿童的教育及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阅历史,感受动乱年代里侨乡女性勇于探索未来、敢于革命的无畏精神。

林朝素全力以赴

办好竞新女学

如今莺山书院已人去楼空,但历史的记忆还在。林朝素,女,永宁人,生于1900年。1916年,16岁的林朝素怀揣着提高家乡妇女文化水平的理想,在父亲林登宾的协助下,创办了晋江第一所新式女子学校——竞新女学,校名寓为“男女平等,竞赴新潮”。当时女子入学的极少,林朝素深入村里各家各户宣传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首届招生30多人。

林朝素大胆革新教学内容,废弃陈腐的封建八股,代之以语文常识、算学、音乐、劳作等新课程,并按程度分班复式教学。这些明显优于旧书塾的新事物,吸引了更多的侨乡女子入学。从此,女子读书在永宁一带蔚然成风。次年,学生猛增到60多人,四乡五里如沙美、金埭、梅林、港边、沙堤、龟湖,甚至远在十里外的衙口都有女子来校求学。因学生不断增多,原先的场所已不能容纳,永宁乡贤林书概便把莺山书院借给竞新学校使用。

“‘五·四’运动后,林朝素致力于把竞新女学办成晋江地区普及好教育、宣传新思潮、宣传妇女解放的中心。”林朝素的儿子李少园在回忆母亲林朝素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1927年,林朝素毕业并留任集美小学,但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谢绝了母校的续聘,回到陷于经济困境的竞新女校,毅然奔赴菲律宾募捐,获得了华侨的支持。直至1940年,校舍被日机炸毁,该校才并入行实小学。林朝素任竞新女校校长达24年,培养了成千侨乡女生,让侨乡妇女得以较早地接受新思想、新学识,身心得到解放。

除了传播新思想、新学识,林朝素还积极参加革命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时,林朝素在集美女子师范学校深造,彼时学校停课两个月,她和女友王清理、卢文理组成“晋江宣传队”,奔赴永宁附近7个村连续七夜演讲宣传爱国思想。抗日战争期间,林朝素在她担任教师的农村办妇女夜校,扫除文盲,开展歌咏、演活报剧、举办讲演会,发动师生献米捐资购买飞机支援抗日活动。林朝素是早期石狮侨乡妇女儿童教育及革命先驱者,是妇女革命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瑜璧百折不回

做好妇女儿童

教育事业

刘瑜璧,永宁金埭村人,出身于华侨家庭。刘瑜璧虽从小饱受生活煎熬,但凭借不懈努力,1917年由竞新女学考入泉州求才幼稚园附设师范科,并取得上海函授讲习社函授学习资格。1921年,刘瑜璧受好友林朝素邀请前往竞新女学任教。1923年,由刘瑜璧接任竞新女学校长。竞新女学在刘瑜璧的主持下,校务蒸蒸日上。从此,刘瑜璧致力于农村妇女儿童教育事业,传播新思潮,是早期侨乡石狮教育及妇女运动的先驱者。

1927年,刘瑜璧参与组织“晋江县妇女解放协会”;1932年,与陈兆英、蔡秀明筹建“晋江县妇女会”,同时创办“妇女收容所”,购买织布机,组织侨乡妇女开展生产自救,她还组织成立“晋江青年援助黄彬彬惨案大会”,为受追害致死的女青年黄彬彬讨回公道;1934年,刘瑜璧多方募捐,筹办“晋江县民众教育馆设立明伦妇女民众学校”,兼任校长,义务办了六期妇女扫盲班,学员达400多人;抗战期间,刘瑜璧组织妇女参加募捐、义卖、宣传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战。迁居泉州后,她筹办妇女工业职业学校,任妇女解放协会首届执委,在泉州多次组织妇女会,致力于妇女平等、自由、解放事业。

刘瑜璧在《我的七十年》中回忆道:“因时代动乱,办学不稳定。1918年至1949年,我先后在石狮、晋江、泉州等地的1所中学、15所小学、3所幼稚园从教23年,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借助各种时机,宣传男女均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思想。”

除了林朝素、刘瑜璧,竞新女学还培养了林圣雪、林贵攀、郑衍蕃等一批女性教育者及革命先驱者。郑衍蕃,学业完成后,在竞新女学担任教员。抗战前,郑衍蕃旅居菲律宾,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郑衍蕃毅然回国在家乡加入晋江妇女抗敌后援队永宁妇女军训队、永宁青年抗日救国会。林圣雪,9岁就读于竞新女校,完成学业后成为该校的最后一批教员,后来参加永宁青年抗日救国会及地下革命工作。学员林贵攀也参加了地下党工作,默默地为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竞新女校的创办,对早期侨乡石狮妇女儿童新思想、新学识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束缚、解放思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风云变幻中的女中豪杰,可谓是早期侨乡石狮教育史、妇女革命运动史的一个缩影。

(王秀婷 文/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