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第05版:精品赏析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商晚期青铜礼器“子庚”簋

■河南新乡 段佳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中国文化与饮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簋是古代一种食器,多为青铜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簋,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簋通常由一个圆形碗状的器身、一个环形足(圈足)与两只、三只,甚至极为罕见的四只半圆形的横向把手(耳)所组成,是用来盛放稻、粱、黍、稷等粮食的器皿。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簋,器身内铸有“子庚”二字铭文,故名子庚簋。

这件“子庚”铜簋,通高12.5、腹围18.3、口径19.4、底径13.9厘米,属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出土于河南安阳。此簋侈口,束颈,鼓腹,圈足。口沿下饰三角蝉纹,颈部饰有夔龙纹并铸有对称的二兽首,腹饰饕餮纹,圈足饰夔龙纹。通体饰上下贯通的六条扉棱。线条流畅自然、庄重华丽、秩序井然。整件器物敦厚稳重、制作精细、造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簋最早出现于商文化二里岗时期,至今发现最早的,应属1974年于湖北盘龙城李家嘴M1墓出土的簋。二里岗时期的簋具有碗状的薄口器身、圈足与两只横耳,但簋在这一时期的数量极少,较为罕见,直到商代末期与西周初期,簋才开始流行,成为当时祭奠仪式中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接近公元前11世纪末,簋开始出现盖,原本的圈足有时也被三只小型的支足或是一只大型的正方高支座所取代,这类支座有时甚至比器物本身还要来得大,被称为“方簋”。随着等级制度盛行演进,西周时期开始“制礼”,仪式或是墓葬中簋的使用数目,就如同鼎的使用数目一样,必须恪守严格的礼制。因此,这一时期鼎、簋等一些用于宴飨的器物,也就被赋予特殊的含义,成为体现礼制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通常情况下,“簋”总是以偶数形式出现,且常与以奇数形式出现的“鼎”配套使用,《周礼》和《春秋∙公羊传》记载,八簋为天子所用,六簋为诸侯或居高位的官员所用。因此,西周时期,鼎与簋皆是贵族使用的极重要的祭祀礼器,其数量的多寡也是墓主人身份的一种标志与象征。

在至今出土的青铜簋中,一些簋的内壁还会铸铭文用以记事。其中,最具史料价值的当属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该器记载了牧野大战的确切时间,为夏商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这件“子庚”铜簋,气势庄严雄伟,花纹细密精致,纹饰明丽,造型典雅,构形复杂,工艺精湛。从这件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商代贵族的赫赫威势与钟鸣鼎食的生活,同时还让我们欣赏到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雕塑技巧和巧夺天工的青铜铸造工艺;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体现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