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 范同利
我国古代高级官员的书画作品,多是其学养、境遇以及政治愿望的表达,立意与一般书画家有显著的不同,忠孝思想、规矩意识在作品中有明显透露,他们的书法“乌方光”大小如一的科举字体是经过长期的严苛的科举训练的结果,功力是一般书画家无法比拟的,因而对这类书画作品的赏析,必须通过作品表象,透视作者的思想灵魂,感受特定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心路历程。
这是清代官员吴大澂的一幅书画作品(见图)。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因避同治皇帝讳,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等,署颂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安徽歙县。中国清朝后期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吴大澂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编修,后官至湖南巡抚、河道总督、授兵部尚书衔等。
这幅书和画合璧的作品,书堂创作年代不详,画作创作于光绪九年(1883)。1880年至1883年,吴大澂在三品京官任上,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宁古塔、珲春等东陲边务。其间,他推行多项重大改革,屯垦练兵、发展商旅、兴办兵工厂等,为巩固边防、发展边疆作出重大贡献,特别是在中俄谈判、争取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中取得巨大胜利。
他力主改制原有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统称靖边军。这一重大举措,既没有得到朝廷和慈禧太后的同意,也没有受到朝廷和慈禧太后反对,虽然有利于国家,却动了封建贵族的利益,给他的官宦生涯埋下重大隐患。因此从京师到边陲,八旗贵族反对十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吴大澂难免心灰意冷、萌生退意,夜不能寐,于是提笔书写:
新月娟娟,天寒夜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梦浓于酒。
这幅书法通篇41个字,录宋代进士、文学家汪藻的作品,这种吟咏归隐的辞章,都是古代高级官员仕途不顺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作者退隐山林的愿望。
吴大澂录这首词,可见当时处境之艰难。他临危受命在东北整顿边防,砸了八旗贵族饭碗,因而给自己带来重重危机。为招募乡勇充实军队,他在无人护卫的情况下,不惧凶险单骑进山,招抚夹皮沟淘金流民,这也是一种无奈的壮举。
这幅字一改以往春风得意、锋芒毕露的书法风格,笔笔藏锋,真实透露出此时心境,需向曾国藩学习低调做官,通过家书、书画等形式表达心迹,其实也是写给朝廷和慈禧太后看的。在内忧外患的大清朝,吴大澂这样的能臣干将,是朝廷的中流砥柱,因锐意改革而处处受挫,虽然贵族们意见很大,但是皇帝是清楚的,慈禧太后也是清楚的,沉疴必须下猛药。
不久,吴大澂升任太仆寺卿。突然而来的升职,使吴大澂心情复杂起来,自己既像唐代陆龟蒙那样“殷勤解得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为感念圣上垂青而怒放,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自己就像一只贪恋幽香的蝴蝶,攀上颤颤巍巍的幼嫩的花枝,随时都有被一阵风吹走的感觉。
下面这幅画,就是吴大澂此时此刻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幅画画丁香花中的稀有品种五瓣丁香花,几根枝条,几串花序,一串一串的花结,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怒放幽香,一只蝴蝶附在新发的嫩枝上,花结还没有盛开,花蜜还没有吮吸。画面构图精巧,设色丰富,用墨酣畅,白粉厚重,有龟裂返铅现象,色彩局部脱落。题款:为恋幽香上嫩枝。癸卯仲夏写清卿吴大澂。钤印白文。
这幅字画,书堂与画作巧妙连接,内容与形式统一,诗书画印集于一体,字体潇洒,但字字藏锋,体现封疆大吏的深厚的文化艺术和政治素养。
此作品自意大利回流,装帧精美,原装原裱,书法功力深厚,画风清新、风格独特,印文靠谱。吴大澂善书法,有书名,兼长丹青。中年以后参以古籀文,书道益精,平时作札给人,常用古籀。亦好大篆,其篆书吸取金文笔意,结字谨严,颇具古意。这幅字画是吴大澂48岁时的作品,与他后期的书画风格显著不同,可作为研究吴大澂中期作品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