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8年,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广东海丰抗元被俘,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用浩然正气诠释其在狱中所著《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之绝句。
谜作诠释新理念。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崇高气节,在千锤百炼中见筋骨,在攻坚克难中显担当,在甘于奉献中践使命。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守护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砥砺政治气节,磨炼政治风骨,在新征程上展现新形象、新作为。面句讴歌精气神。《正气歌》在“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二句后,连用“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等排比句,以“董狐、张良、苏武、严颜、嵇绍、张巡、颜杲卿、管宁、诸葛亮、祖逖、段秀实”等12个典故,讴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之精气神,讴歌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谜法应用大拢意。谜底“经典排骨”顿读为“经典/排/骨”,再施以别解+大拢意手法,完全颠覆原意。其一“经典”对应“垂丹青”。“垂”指“流传到下代或后世”“丹青”指“史册,史籍”,“垂丹青”指“流传后世的史册”,“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其二“排”扣合“一一”。词组“一一”指“一个一个的”,谜底“排”由“动物排骨”转意动词“排列”,特指“12个典故中所排列的一个个历史人物”。其三“骨”呼应“节乃见”。“骨”原指“动物的骨骼”,别解为“人的品质,气概”,借代“12个历史人物的刚毅气概”,拢扣“时穷节乃见”。
三步分析,环环回互,字字别解,意境全新,虽为拢意,拢而不松。面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底是一道闻名遐迩的湖南菜,一诗一菜,由文至谜,豪气相通,谜之魅力。
谜作者/评析者:纪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