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第03版:民生热线·镇村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300多人口的角落“合”字当头,化纠纷于无形

三合境这座“法院”快200岁了

石狮市永宁镇永宁第四社区三合境,位于永宁古卫城大东门、小东门和南门三个区域交界处,是一个有着16个姓氏、300多人口的角落。100多年来,三合境民风淳朴,邻里纠纷化解于无形,当地还有一座近200岁的“法院”——永宁包公馆。5月14日,“我从包公家乡来”大型融媒体采访团走进包公馆,高扬硕这位把包公民俗文化从河南开封传播到三合境的商贾,其传奇的一生再次被后人熟知、传颂。

5月20日,本报记者来到包公馆,找到石狮市政协文史委员林增典及高扬硕的第五代世孙——包公馆馆长高武奕,请他们为读者讲述高扬硕与包公民俗文化结缘、传播的前世今生。

“高扬硕率船员经商下海打捞起包公佛像的传说,在高氏族谱有详细的记载。”高武奕告诉记者,这几天他翻阅高氏族谱查找相关资料。高扬硕出生于1800年,1855年过世,至今已有169年。清末时,永宁商贸发达,“永进”等永宁10大商号名扬海内外。高扬硕的船队属于“永进”商号下属分号,专营水路南北杂货贸易。有详细记载,高扬硕从北方运粮南下,从南方运茶叶、瓷器北上。旗下有三五艘乌槽船,每当船队满载而归,停靠在永宁外高天然海港时,船员们可以从每艘船上卸下100多袋、每袋180斤的大米。经过数年的财富积累,高扬硕富甲一方。高扬硕性格温顺、乐善好施,在当地颇有威望,经常被邀请当调解员,帮助协调邻里纠纷。“当时永宁古卫城是泉南军事重镇,仅三合境一处就有16个姓氏。这16个姓氏住在一起,难免会有‘断不清、辨不明’的矛盾纠纷。为让居民和睦相处,族谱里有高扬硕到江浙一带学习包公民俗文化的记载。”高武奕说。

有一次高扬硕在江浙一带行船时,获悉周边有一处包公馆,当地有包大人明公理、断是非、秉公断案的独特民俗文化。高扬硕果断停航一天,上岸学习,并把这一民俗带回家。自此,高扬硕家中的护厝成为家人学习包公文化的专门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地群众纷纷自发前来学习,并把此地当成调解纠纷的场所。几年后,高扬硕捐出护厝,改建成包公馆,成为当地的“法院”,且在明清时期,编入闽南地区泉州府的铺境制度,获得官方认证。林增典告诉记者,100多年来,三合境在包公民俗文化的熏陶下,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共同推进、共同解决,凡事谦恭礼让,以和为贵,纠纷逐年减少,即使发生纠纷也都会主动解决,各自退让,形成以“合”为特色的三合境包公民俗文化,成为“合美”家园的代名词。

1992年,在邻里的倡议下,乡亲们主动捐资近2万元重修包公馆,高武奕被推选为包公馆馆长,传承并担起传播包公文化的职责。“包含养博闻疆志 公允绳明察秋毫”这副楹联道尽包公馆馆长的职责。2002年和2004年,三合境包公民俗文化传承人两次到包公出生地安徽合肥肥东县大包村“寻亲”。“包公家乡来人了,三合境的‘包公’家人也将于明年再次前往肥东交流、学习包公文化。”高武奕说。图为林增典和高武奕讲述高扬硕与包公民俗文化结缘、传播的前世今生

(记者 洪亚男)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