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 李润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民间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关于其由来,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多种说法,不过流传最广、最具影响的是纪念屈原说。自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二年,即2009年9月,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与此同时,我国的烟草企业也不时把端午文化嵌入其出品的香烟品牌之中。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这位出生于今湖北宜昌的爱国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因遭贵族排挤诽谤,为人耿直、为政清廉的屈原被流放。公元前278年,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怀着一腔悲愤和绝望,自沉于汨罗江中。相传,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死后,楚国百姓十分哀痛,为防鱼龙虾蟹损坏屈原遗体,百姓就向水中投掷饭团、水果等物,后来慢慢发展为文化内涵更为丰富的端午节。后人有诗哀悼:“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怨。”为弘扬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天津恒大烟草厂出品的“五五”烟标(图1),就诠释了端午纪念屈原、赛龙舟的节俗民风:该标主版是屈原怀抱佩剑,双手拢于袖内的全身像,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副版乘风破浪的五人组端午龙舟竞渡图,则直观地反映了龙舟竞渡的激烈程度。
20世纪70年代,国营长春卷烟厂出品的“端午烟”烟标(图2),主副版分别为庄重典雅、清新别致、内涵深邃的彩绘屈原、婵娟右侧头像,同时在其右上方分别盖有一方红底阴文“屈原”“婵娟”印章。婵娟是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1月五幕历史话剧《屈原》中的女主角、屈原的女弟子,最后为救屈原而牺牲,郭沫若称其为“道义美的形象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湖南常德卷烟厂出品“屈原”烟标(图3),该标主版是身着楚国官服的屈原一身正气,手按剑柄、衣袂飘飘的全身像,他扭头怒目而视的表情,似在斥责那些屈服于秦国的人;副版由玲珑的假山石、亭子组成。此后的90年代,郴州卷烟厂出品的“屈原”烟标(图4),主版定格于两条神龙环抱着的圆形画窗中,戴冠佩剑、白衣飘飘的屈原伫立江边正昂首伸臂,似乎在与无尽的苍穹对话,抒发内心的所思所想,随后就留下了传颂至今的《天问》。
屈原被誉为“楚辞之祖”,代表作有《离骚》《九歌》等。其中《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80年代,郧阳卷烟厂出品的“九歌”烟标(图5),副版描绘了屈原腰悬长剑,手持诗卷,仰首向天的形象,此刻的他或许正在构思《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湘夫人》《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九歌》中的名篇。郧阳卷烟厂出品于同期的美女版“九歌”烟标(图6),主版则突出了一位身穿彩裳、手捧笙箫的乐女形象,观其形象,大概表现的是《九歌·湘君》中“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之湘君。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唐代有诗作描述古代赛龙舟的盛况:“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苏东坡有诗云:“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20世纪50年代,湖北宜昌雪茄烟厂出品的“55”烟标(图7),表现了宏大的龙舟竞渡场面:只见一望无际的江面上,连绵不断的龙舟布满江面,龙舟竞渡的选手们乘坐在各自的龙舟上,在急促的鼓声中,正齐心协力划着龙形小舟在水上奋勇争先,场面极为紧张热烈。仔细一数,这枚烟标上竟有20多艘龙舟,是目前仅见的龙舟图案最多的龙舟题材烟标。再如地方国营新中烟厂出品的“龙船”烟标(图8),主副版均是四人乘坐一艘龙舟,齐心协力地划向前方目标地点。进入20世纪80年代,龙舟烟标那就更多了,如中国临清卷烟厂出品的“龙舟”烟标(图9),主副版皆为一艘中国古典大型龙舟,舟上有楼阁,上竖旗幡。黑龙江穆棱卷烟厂出品于20世纪90年代的“龙江”烟标(图10),主版则展现了由四名划桨手组成的团队,在船尾那位参与者的擂鼓助阵下,正拼命向前划行以期夺冠。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每两年举行一届“屈原杯”龙舟赛。龙舟大赛传至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国际比赛。我国曾多次组织大型龙舟赛事,我国烟草工业企业也专门出品过一些此类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