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 廖静好
江苏徐州出土的这件《宴乐杂技图》汉代画像石(图为拓片),刻有画像,为楼阁、六博、杂技题材。画面中楼阁为一根支柱上施重栱支撑屋面,斗栱层数为四层,最上面一层散斗为八个。楼下左间为杂技表演,其中一人在作腾空倒翻,楼阁上主宾在下六博棋。楼阁上饰有珍禽异兽。整幅图画主题简明突出,内容丰富多彩,构思精妙绝伦。
《宴乐杂技图》汉代画像石中的楼阁用连续叠加数层一斗二升斗栱,如树干树枝一般托起的亭榭建筑,亭榭双侧带梯状游廊,亭榭和游廊都是开敞空间,人物宴乐赏玩其中。亭榭是由斗栱承托的高层建筑,但亭榭的层数不便用斗栱的出跳数来衡量。两汉时期的高层建筑除了通常看到的阙和楼阁两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亭榭类型。我们印象中的亭榭建筑常临近水边、四面开敞,一侧或有楼梯登临。画像材料中的亭榭均为高层建筑,是人物垂钓、娱乐的休闲场所。亭榭一侧有楼梯连通到地面,底部由连续出跳的斗栱或者华栱出跳承枋和叠枅的层层组合承托,第一跳华栱下有立柱承托,栱尾插入楼梯梯身,举高直上、高耸悬空。亭榭楼面以上的建筑形制与厅堂建筑相似,四角立柱,柱上多承托斗栱或叠枅,以承托挑高屋檐,有的周有回廊、栏杆。
《宴乐杂技图》汉代画像石中的六博棋是古代棋戏的一种,在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都非常盛行。六博棋由棋子、博箸、博局(棋盘)三种器具组成。这种棋由两人玩,双方各有六枚棋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其中各有一枚相当于王的棋子叫“枭”,另有五枚相当于卒的棋子叫“散”。因为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两队人马竞赛,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六博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行棋是在刻有曲道的盘局上进行,用投箸的方法决定行棋的步数。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置对方于死地。据现代棋史学家的研究,这种古老的六博棋实际上是世界上一切有兵种盘局棋戏的鼻祖,诸如象棋、国际象棋、军棋等有兵种的棋戏,都是由六博棋逐渐演变改进而成。
《宴乐杂技图》汉代画像石中的杂技造型各异的杂技艺人,有的在做折软腰、有的在双手舞剑、有的在大变活人、有的在弹琴、有的在挑碗、有的在吹奏乐器、有的在耍球等,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杂技表演惊险刺激,一派热闹非凡的庆贺场面,可谓传统杂技的原始雏形。
此图运用意向的手法来刻画物体。以直觉为基础,把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过程,运用独特的形态语言去组织和安排,寻找出视觉上的秩序、节奏规律、运动变化,加上制作、材料上的原因,呈现出简约、夸张、概括、气韵生动而又形式感强的意象表现特征。在刻画方式上,采用浅浮雕、减地平面线刻艺术手法,同时线条基本都是曲线构图,丰富多变,使得画面富有动感的同时充分体现出汉代画像石用线达到的高超水平。冰冷的石头在汉代匠人的巧手中,焕发温暖与光彩,实现现实与神话的完美融合。画像构图严谨、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动感强烈,反映了汉代官吏宴客时乐舞百戏助兴的热闹场景,艺术手法形象生动、洗练传神。这幅汉代画像石构图丰满灵活、内容丰富,雕刻技法高超,体现了汉代的官级制度,反映了汉代的生活、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等方面,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