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乏无力是老人常有的体验,有时是因为正常衰老,有时也反映了身体状态的改变,需要引起注意。石狮市内科退休的黄医生提醒,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以下几种无力现象,请及时带老人就医,帮助他做个更有力量的健康老人。
肢体无力如踩棉花
——颈椎退变
前不久,老林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脚踩棉花感、头晕等不适感,于是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医院查看。经医生诊断,老林患有颈椎退变。据医生介绍,这类病症大多是因为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姿势所致。较轻患者会出现颈部酸胀、疼痛、发僵等症状;严重患者会出现肩臂麻痛、肢体感觉减退、肢体无力、脚踩棉花感、头晕等一系列症状。采访中,老林坦言自己有一段时间迷恋上刷短视频,所幸就医及时,目前在医生的指导下,症状已有明显好转。
那么,当出现肢体无力如踩棉花时,该怎么做呢?医生建议,可以先从改变不良姿势入手。改变卧床看书、玩手机等不良习惯;保持颈部、腰部直立(或靠于贴合腰部的椅背),小腿自然下垂的正确坐姿;避免长期固定同一颈部姿势,适当减少低头时间,定时起身活动。其次就是注意颈部保暖。不宜冷风直吹颈部,做好颈部保暖,以免加重不适;每天可用热毛巾热敷颈肩部20—30分钟,老人注意避免温度过高引起烫伤。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分类选择枕头。习惯仰睡者,可选择约为1个拳头高的枕头;习惯侧睡者,可选择约1.5个拳头高的枕头,枕头需贴合颈椎曲度,使肌肉得到放松。医生提醒,若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调整,仍未得到缓解,应尽快就医诊治。
吃饱后全身没劲
——餐后低血压
采访中,有老人称,每次吃饱后会感觉全身没劲,很想睡觉,甚至头晕、走路不稳。对此,医生指出,这可能是身体发出了低血压的警示信号。他表示,餐后低血压与老年人血压调节功能减退、心脑血管动脉硬化、心脏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可见于健康老人,多见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病等病症的老人。
据医生介绍,如果怀疑自己有餐后低血压,可以测量餐前血压、餐后血压(每15分钟测量一次,直至餐后2小时),对比高压前后变化。若高压在餐后2小时内下降≥20毫米汞柱,或由餐前的100毫米汞柱以上,降至90毫米汞柱以下,属于餐后低血压。若餐后高压下降幅度未达上述标准,但出现头晕、晕厥等表现,也属于餐后低血压。
医生建议,此类老人少吃碳水化合物,适量增加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的比例,少量多餐,避免进餐时饮酒;餐后1小时尽量减少活动或体位改变,若发生餐后低血压可平卧0.5~2小时,恢复常态后慢慢坐起,无头晕眼花等症状后起身站立行走。特别提醒的是,这类老人一定要重视监测日常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
走路无力要休息
——腰椎狭窄
不少老人没走多远,腿脚就颤颤巍巍,需要停下休息,再走还是会腿沉无力。医生表示,这类症状多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有关。医生指出,老人常有退变所致的椎管狭窄,但不一定发病,当劳累、搬重物、扭挫伤等外界因素打破脊柱的动态平衡,可引发病症。
腰椎管狭窄处的神经受压,会有行走后下肢麻痹、沉重、无力等感觉,需休息才能缓解,继续行走又出现同样症状,如此反复此过程,也就是间歇性跛行,还会有腰部反复酸胀、疼痛、坠胀等。
在保守治疗方面,前屈滚腰是效果不错的练习方法,仰卧时双腿并拢,抬腿屈膝,双手环抱在膝关节后方,使大腿向身体靠近,以臀背部为支撑点前后摇动身体,形如摇摆的船。此外,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推拿、按摩、针灸、艾灸、药物风外用、微创手术等方式缓解病症。
日常养护方面,要注意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以免过软导致腰背下陷,或过硬导致软组织挫伤;加强腰部保温,避免受风寒侵扰;减少久坐,每隔一段时间伸个懒腰,改善腰椎筋骨状态;借助膝盖弯曲动作分担腰部的负荷,减少外伤概率。
手提东西没力气
——腱鞘炎症
有的老人在提东西时,会出现手腕僵硬、疼痛、有响声,使不上劲等症状,这极可能是患了狭窄性腱鞘炎。特别是在腕关节经常活动度大、活动过快、频繁重复动作、手握物体过紧等长期劳损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引发腱鞘炎症。
饮食清淡总乏力
——血钠过低
上了岁数的老人往往喜欢吃清淡一些,殊不知,过度清淡时间久了会导致血钠过低,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医生提醒,老年人饮食并非越清淡越好,尤其是高血压、正接受利尿治疗的心衰老人,低钠风险更大,应注意盐分摄入的科学性。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逐渐变差,如果饭量较小,又过于严格限盐,容易发生低钠血症,轻则无力、疲乏,中则恶心、呕吐、血压不稳,重则神志不清、意识模糊等。医生建议,每人每天要摄入5~6克盐。而老年人,最好每年检查一次血钠指标,尤其是常年清淡饮食的家庭,若老人出现乏力、嗜睡、恶心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以免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
(刘晓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