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灯工厂”24小时自动运转、数据上“云”为企业生产提效20%、蔬菜大棚内温湿度信息实时采集……当前,山东加快推进数实融合,重点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能源、农业、海洋等领域实现更高水平数字化,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强动力和更大空间。
智改数转加速推进 工农生产开出“智慧之花”
在位于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潍柴集团一号工厂总装车间,一台台工业机器人快速“飞舞”,一辆辆自动导向车(AGV)忙碌奔走,随处可见的LED电子显示屏上,实时反映产品生产进度的数字持续跳动,平均每85秒就有一台柴油发动机下线。
作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潍柴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融合应用。“视觉识别、在线检测、机器人等诸多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从物料投放到在线检测,全过程实时监测、实时动态调整。”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制造总监王健说。
在临沂市兰陵县山东绿沃川智慧农业示范园,多台智能设备“各司其职”,工人只需站在设备前输入简单指令,就可完成蔬果播种等操作。示范园负责人龙学源介绍,这一智慧化种植方式采用“物联网+”模式,通过电脑可远程控制众多物联网传感器和各种监控设备,高效保障高品质果蔬生产。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建说,去年山东数字经济总量达4.3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47%,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到87.3%,产业数字化指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数实融合活力指数均居全国前列。
搭平台、建“大脑” 铺就数实融合新桥梁
山东持续开展“工赋山东”专项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打造出一批典型场景,带动企业“批量”数字化转型。
在“中国轴承之乡”聊城临清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轴承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据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光介绍,全市轴承产业上“云”企业超过400家、设备5000余台,相关企业平均用工、能耗均减少约20%。
记者了解到,山东目前拥有46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以上平台累计接入工业设备超1000万台,服务全国企业300余万家。
为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实现政府、行业及企业间的数据聚、通、用,为企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经济治理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持,山东大力推进“产业大脑”建设。(新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