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宽仁坊间流传着著名旅菲侨领洪明炭的许多感人事迹,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洪炭哥”“火炭伯”。日前,笔者有幸在其后代洪天恩的带领下来到洪明炭于1920年在宽仁乡建造的番仔楼——洪炭戈。今日,就让我们通过这座番仔楼一起穿越历史,看看洪明炭一生的奋斗史及感人事迹。
从宽仁旧居委会边上的小巷拐进,就可看到洪炭戈番仔楼。这是一座两层洋式番仔楼,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洪明炭仿照其菲律宾住宅而在宽仁“复制”的一座番仔楼。该楼房呈四方形,一楼正面为四柱三拱走廊,二楼为六柱五拱走廊,总共有16个房间。
据说,这是当年镇区第一座番仔楼,在当时实为罕见,一时轰动石狮。远近乡村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宽仁的小商贩趁机在附近许厝埔摆摊设点,卖些零食杂货,生意红火,盛极一时。此后,这里便形成零食摊集墟。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如今这座番仔楼虽已破旧,却记载了洪明炭艰苦创业、拼搏奋斗以及为人豁达、乐于助人的故事。
背井离乡 开创事业
洪明炭(1851—1936 ),石狮宽仁人,有兄弟二人,其居长,父亲叫洪光池,早年旅居菲律宾,经营斗笠生意。洪明炭8岁进入村中私塾读书,聪慧过人,甚为师长喜爱。据乡里人说,洪明炭10多岁时,因与一名被通缉者同名,被迫避祸前往菲律宾,在父亲斗笠店里帮忙。此时他虽年龄不大,但颇具胆识,且略通拳术。几年后,洪明炭积累不少商场经验,开始佐理父亲营业。虽然父子俩同心协力、精打细算,但由于资本短缺,加上各种环境阻碍,故经过几年努力,生意失败,斗笠店只能关门。其时,洪明炭22岁。
不久,在亲朋好友的赞助和支持下,洪明炭重整旧业,创办“泉胜号”商店。自此,洪明炭更是以坚忍卓绝之意志,苦心经营,薄利多销,争取客户,不断拓展业务。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泉胜号”成为菲律宾斗笠业之翘楚。随着资本逐渐雄厚,洪明炭开设“捷胜”信局,兼营侨批,为侨胞递银送信。由于他经营有方、信誉卓著,不少侨胞慕名到信局委托,“捷胜”信局业务蒸蒸日上,财源广进。此后,洪明炭还创办“协盛号”“新协发号”“协和盛号”等商店,除了经营本地贸易,还经营自欧美入口货物,包括毡笠、草笠等日用品及大宗杂货批发,业务遍及菲律宾各地,事业达到顶峰。
豪爽慷慨 提携乡人
洪明炭豪爽慷慨、乐善好施。随着宽仁往菲律宾谋生的乡亲日益增多,为了帮助同乡、扶植后起,培养宽仁人才,洪明炭在其属下的各商家、行号安排同乡就业,并挑选骨干负责管理各店业务,悉心培养、着力扶持,乃至能独当一面时,便将“协和盛号”“协盛号”“新协发号”等店出让给主管人,让其自谋发展,可见洪明炭胸怀之宽广、为人之豪爽。同时,他还鼓励各店接纳初来的乡侨寄居、谋职,造福同乡。
在洪明炭的大力扶持培养下,许多乡侨走上成功之路,其中不少人成为菲律宾商界精英。洪明炭还与乡侨吴子策主持筹建宽仁旅菲同乡会,协助失业乡侨另谋出路,或资助回乡路费,帮助乡侨解决各种生活困难。
根植菲华 倾心公益
洪明炭慈善为怀,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光绪甲辰年(1904),他与邱允衡等13位侨领(当时称“十三太保”)发起组织“中华商务处”(后改称“菲律宾华侨商务总会”),发展华侨商务,维护华侨权益。洪明炭在菲华商场独树一帜,名闻遐迩,曾任马尼拉中华商会董事 12年,并一度被推选为副会长;担任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董事十余届;任菲律宾华侨教育会董事会十届;任马尼拉华侨中西学校董事,负责学校教学经费三年,推动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他还多次担任六桂堂家族自治会总理、石狮旅菲同乡会会长,对密切侨胞与故乡的联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情牵故乡 造福桑梓
身在异国,心系故土。洪明炭对于故乡的慈善公益事业十分热心。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狮城隍庙重修,他代为出面向乡侨募捐,共筹募2000余元(兑龙银500大圆),使重修工程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他还与南安华侨陈光纯发起创办泉州启明中学。1917年,石狮爱群小学创办时,洪明炭发动旅菲侨亲捐款支持家乡教育事业,并担任石狮爱群小学校董事。1928年,宽仁同乡会成立之初,洪明炭牵头组织乡侨筹款,委托何明踏带回家乡建造一座三层洋灰楼,作为宽仁同乡会乡务会议所。1935年,他捐款参与灵秀山金相院重修。此外,洪明炭还独资修建南安大驿桥及附近道路;捐资赞助修建泉州顺济桥及泉漳接壤的江东桥。
值得一提的是,当暨南大学向他募捐时,洪明炭事业虽处业务不景气之际,但他二话不说,当即捐献500圆,这在当时是一笔较大的数目,由此可见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王秀婷 文/图)